十年芳菲 硕果盈盈 春江水暖 宜宾小说十年掠影

宜宾日报 2021-03-31 00:54 大字

[摘要]——宜宾小说十年掠影

□矛戈

春江水暖鸭先知。三月正是水暖花开、桃红李白的季节,就着窗外的春色,翻阅十年来宜宾小说的佳作,就像看到一枚枚走过十年苦夏深秋寒冬,印在春花三月大地上的足迹。

宜宾十年的小说,是在生活的五味汁中泡出来的。

近十年来,文学界关于主义之争似乎没有了。当然,只有花,而没有蜜蜂的嗡嗡,好像也不是繁华的春天。我喜欢现实主义作品。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形式去显现真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即生活。”这应当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观。现实主义小说,应该有自己的担当,是丑的、黑暗的就应当批判,是美的、光明的就应该歌颂。

所幸的是,宜宾十年来的小说,没有辜负现实主义的称号。宜宾小说的领军人周云和,这十年是他大丰收的年景,多部中篇小说成为国内《当代》《十月》《小说选刊》等多种大型刊物的厚重之作,奠定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成为宜宾小说乃至四川的扛鼎作家。《张组织的发明》中悲喜剧式的人物张组织,他每月只准炼焦工地上的青壮男人回家一次和后来搭建茅草棚夫妻房的发明,以及发明所经历的悲剧结局,形象地展现了那个年代影响下的荒谬而苦难的生存。《入土为安》中毛子的爹猝死后刚好遇上地震,被作为县上领导抗震救灾政绩的典型,三天两头老爹的尸体要接受领导的关怀和视察,无法入土为安,政绩的谎言掩盖了善良的真相。《调研员》中不会升官发财,却会调解各种基层矛盾的汪二爷,反观出基层官场的尴尬无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评价周云和的小说,是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他小说呈现出的画面,都可以还原为现实生活。的确,周云和的小说创作,一直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努力让我们从那些荒诞扭曲和苦楚的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亮点。

宜宾小说创作主流,可以说都汇入了现实主义的一江春水。墨阳子的《酒圣》演绎了五粮液前身杂粮酒的佳酿传奇。罗鸣的《命根》以台商潘荣生回大陆寻亲为牵引,歌颂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束缚。陈先礼的《妹妹窝》,可以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人生》版,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人性丑与善的交织,苦难生存中人情的温暖,承受生命之重的奋斗,对政策稳定的期盼,这一切的体验,都是作者含着泪来完成的。张玺乾的《英雄》,一个20年前炸了老乡长坟墓的乡里人眼中的英雄,在外漂泊20年后,因疾病缠身,想落叶归根而回乡自首,自首不成遇到凶犯袭警,制服凶犯时受伤成为真正的英雄。悲剧人物的喜剧结局,是作者这个小说新手的老辣之笔。张玺乾可谓小说新手,但他出手不凡,天生是一个小说家的底子。他的《大黄猫》是一出闹喜剧,热闹与反讽的氛围中,夫妻的矛盾、人世的冷暖、现实的虚幻、升官的欲望,由一头山林中仿佛出现的老虎牵连出来。毛美权的《老躬的挽歌》,是唱给打工者的悲歌,外号老躬的胡德诚为还账和养家外出打工,为多挣几个钱和节约路费,一连五年都没敢回家。患了绝症又没钱医治,临死前想做回男人却临阵逃走,喝农药自杀后,留给家人的却是嫖娼染病的讻讻舆论。侯春燕的《乡下无贼》,精炼地揭示了现实城市的价值观,与乡村传统道德价值的鸿沟,是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优秀价值失落的批判。

宜宾的小说何以能贴近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于作者们的乡土身份和乡土情结。这十年的小说作品,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身边人的生活。周云和是公务员,整天与机关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打交道,这才有他笔下的调研员汪二爷、乡镇干部査勇、县里的局长告白、大队干部张组织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孙红月的《得失之间》,写的是企业的故事,作者自身就是一个电力工程师。喻强的《洗脚盆炖鸡汤》和《一键启动》,反映的都是警察的生活,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警察。扎根于生活之中,写自己的故事和身边人故事,就使得宜宾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浓郁的人情味。

宜宾市作家协会十年来每年一“盘点”,是对宜宾文学创作的重磅推出。前些年的小说创作每年都有惊人之喜,近两年势头有所减弱。我们期待宜宾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也像这三月天一样,不断生长,不断繁盛。

新闻推荐

巩固国卫创建成果 以精细化管理治理“城市病”

▲“街长制”压实“点线面”网格责任,确保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近年来,宜宾积极探索城市精细化管...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