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菜罐罐”
□曹树清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有时候很难觉察到生活的美好,以至于处于盛景,却没有一点感觉。
我曾有意无意地问过邻居家一个中学生,“学校的伙食怎么样?”他漫不经心地说,“三荤两素、馒头花卷稀饭,但菜不好吃。”听他说话很随意和不屑,我十分惊诧,感觉现在的孩子要求太高了。
我陡然想起解放前那些中学时光,哪里见过白面馒头啊?那时学校离家二三十里,周六放学步行回家,第二天下午返回学校,母亲照例把炒好的一罐罐“私菜”交到我手里,我一甩一甩地提回学校。
私菜罐里装的,是一个星期的下饭菜。学校食堂很大,一到吃饭时间,学生们甩一甩地提着菜罐罐到食堂,把菜擀到碗底,再把大黄桶里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盖在面上,好吃得很,然后再喝一碗浓香的米汤,便更舒坦了。
那个年代,穷学生多,即使家境好的,同样提罐罐,只是装的内容不一样罢了。我兄弟姊妹多,罐罐里头装的,永远都是胡豆酱炒大头菜颗颗,又香又辣又咸,是下饭佳品,如果是猪油炒的就更香了。那时,从来没想过艰苦,学生娃都一样,从来没人说过口味单一、营养不够之类。
我还记得那次提着母亲为我准备好的罐罐回学校,不料麻绳断裂,罐罐掉地,摔成两瓣,我赶紧俯身把破罐罐合拢,小心翼翼带回学校,用剩下的菜度过了一周时光。
那时,一周吃一样菜,有油,有盐,有味,吃的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并不觉得苦。讨厌的是遇到梅雨天,罐罐里的菜,面上要生很厚一层白霉衣,也只能将白霉衣刮掉,继续吃。
中学时光就这样过来了,一个星期吃一样菜,没有吃蔬菜,现在而今看来是天大的事,而我们那个时代,谁也没有理会过。时代不同了,要求不一样了,现在谁敢碰生了白霉的菜呢?霉变——癌变,谁敢碰呢?
听说我要写一篇关于“私菜罐罐”的文章,远在长沙的好友老丁在微信里对我说:我们这一辈人的经历大同小异,我也提过“私菜罐罐”,也都享受过母亲的照护,罐罐也跟随我多年。母亲每次在我罐罐里装的都是一种炒盐菜,有时会加一点点肉沫,很香很香,也不容易变质。
我写“私菜罐罐”还引起我高龄妹弟的极大兴趣,他在微信向我坦言,“50年代,我在宜宾三中读初中,家庭生活困难,我也带过‘私菜罐罐’。一个泡菜罐,一个普通罐,每周回家拿一次。豇豆、萝卜、黄瓜就丢在泡菜罐里,豆豉、腌大头菜、青菜之类就放在普通罐里。‘私菜罐罐’陪我把书读出来,是值得感谢的。”
比我年轻很多的朝阳文友也感慨地告诉我,不仅是解放前,“私菜罐罐”也是20世纪70年代的“标配”,只是罐罐的品种不一,家境稍微好点的同学提瓷盅盅,家境一般的同学就提一个土陶罐,但罐罐里面装的东西都差不多。开饭时间,同学们把各自的“私菜罐罐”拼到一处,互相品尝,其乐融融,至今仍是美好回忆。他说,“我1978年读高二,住校一年,也提了一年的土陶罐,是酸菜、萝卜、干豇豆陪我读完高中的。”
如此看来,“私菜罐罐”不仅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经历,而且是几代人的经历。随着时代进步,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富强,这种艰难困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对比这种曾经经历的故事,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是否更加值得珍惜呢?
新闻推荐
2019年1-6月,宜宾市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比成本增速高4.8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为18.7%,净资产收益率高达6.2%,处于较高水平。...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