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最后一公里》有感
《最后一公里》以拍真事、讲真话、诉真情的方式,坚持用“小角度”彰显“大方向”,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用土语方言析事明理,用群众语言表现群众生活,展现了宜宾人民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与探索;体现了宜宾人民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讴歌了宜宾人民创造新生活、迈入新时代的自信与坚定。观点鲜明,言之有物,以小见大,意义深刻,值得一看。笔者认为,当下宜宾人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还须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要“壮志”,精神要上门。
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口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帮扶农户的思想教育,通过政策宣传、交心谈心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自信。二要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坚决摒弃“困要困到‘助’,政府好照顾”以及“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我要脱贫”意识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贫困户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建自己的家园,着力营造真扶真干、脱贫致富的良好环境。三要激发脱贫主体作用。在实施脱贫产业布局、项目选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等涉及贫困农户切身利益的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扶贫要“增知”,培训要进门。
一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技术明白人、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并利用在外乡友、成功人士等人脉资源,组建商会,实现对口帮扶、“点对点”劳务输出。二要加大贫困学生帮扶力度。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扶贫,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三、扶贫要“兴业”,产业要有门。
一要抓好产业规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贫困村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发展状况、群众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走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二要抓好结构调整。在优化贫困村产业结构中,做到长、中、短期相结合,种、养、加工相结合。根据各村主导产业发展和优势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避免脱贫项目小而全、多而杂的现象。三要抓好龙头带动。通过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争取更多贴息资金,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对产业项目有直接关联的企业进行优先考虑和安排,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让贫困户从产业化扶贫中得到更多实惠。四要完善帮扶机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工作衔接起来,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的收益。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润)为积极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要求,近日,翠屏区宋家司法所多措并举营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浓厚氛围。...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