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义务评报员:我热爱这份报纸

四川法制报 2015-08-26 23:51 大字

樊贞瑜向记者展示评报员聘书

樊贞瑜的评报员聘书

本报记者 宋锫培 见习记者 徐雯夏 文/图

四川法制报创刊后的30年时间里,报社总会源源不断地收到读者寄来的投稿和评报信件。投稿、评报本平常,难能可贵的是读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对于评报,宜宾市造纸机械厂的退休老人樊贞瑜坚持了20年。“我虽然文化不高,但就是喜欢挑毛病,特别是错别字和表达错误。”樊贞瑜说,让他意外的是,自己的评报信件得到了四川法制报领导的重视。

在樊贞瑜家里,2001年四川法制报颁发给他的审读评报员聘书至今还完好无损地存放着。摩挲着这象征荣誉的聘书,老人也给记者分享起他与四川法制报多年的情谊。

相识

每周“眼巴巴”等报纸

“1984年左右,我从厂里调到宣传科,当时的法检办、文明办都在宣传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各类报纸。”樊贞瑜说,与四川法制报的相识,就是一场缘分。因为在他调工作的第二年,四川法制报创刊了。“我记得1985年四川法制报创刊时是作为机关报发行的,宣传科从创刊时就开始订阅了。刚刚出刊时是一周一刊,每期四个版。”樊贞瑜表示,因为版面少,每次都读得意犹未尽,眼巴巴地等着下周报纸送来。

刚到宣传科工作的那一年,樊贞瑜最大的感受就是力不从心,法制宣传工作开展也缺少参照,直到他认识了四川法制报。樊贞瑜说,“因为从事法制宣传,法律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信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四川法制报创刊前,全省都没有这么专业、权威的法律行业报纸。”樊贞瑜笑称,那感觉就像遇到了启蒙老师,不仅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还让他走进了法律的世界。

相交

为法制报“挑刺”20年

四川法制报创刊后的二十年间,报社每个月都会收到樊贞瑜寄来的评报信件。“我这个人文化不高,就是喜欢挑毛病,特别是错别字和表达错误。”樊贞瑜笑着说,“不管是哪方面的,只要我觉得有问题的都会提。”

1994年,樊贞瑜从宜宾市造纸机械厂退休,便专心在家看报,当起了“全职评报员”。每在报纸上发现问题樊贞瑜就记下来并寄信到报社。

出乎樊贞瑜意料的是,评报信件在报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报社领导非常重视,以信件中标注的错误警示采编人员。时任四川法制报领导还常通过信件和电话与他交流,“有些差错我们记者和编辑都没搞清楚,您就发现了”,并为报社的发展交换意见。2001年,四川法制报特聘樊贞瑜为审读评报员,除了表达对樊贞瑜多年支持的感谢,也对他的评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提起他在评报中发现的问题,樊贞瑜特别谦虚:“其实都是一些小毛病,当时报纸的错别字和语病问题比较普遍,我这爱挑刺的毛病就控制不住了。”樊贞瑜说,他平时就爱读书、看报,评报更是每期通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正因如此,评报工作花掉樊贞瑜大量时间。说到这里,樊贞瑜愧疚地望了一眼老伴说,“评报这么多年,对家里始终有所亏欠”。好在家人一直很支持评报工作,为他扫除了后顾之忧。

评报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坚持20年。是什么动力驱使老人坚持这么多年?“我热爱这份报纸!”回答很简短,却倾注了樊贞瑜对四川法制报长年积累下来的感情。

祝愿

报道时效更强差错更少

今年,四川法制报已迈入了而立之年。“看着法制报长大”的樊贞瑜感慨万千。一晃30年过去了,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四川法制报,老人说出了心中的祝愿:“读了、评了这么多年的法制报,它一直是一份贴近读者、有特色、有思想、很具可读性的报纸,是获取专业法律知识、最新法制讯息的不二选择。作为老朋友,我希望四川法制报越办越好,新闻报道时效性更强、差错更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采访接近尾声,樊贞瑜说,“我这一生平平淡淡,但有一条我始终坚持,那就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时常用四川法制报上刊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告诫自己,也教育我的家人要尊法、学法、懂法、守法。”

新闻推荐

掀起“学典型、赶先进”高潮

巡回报告团第二分团走进成都昨(21)日上午,省高院政治部主任时小云带领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第二分团成员来到成都,为300余名政法干警、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和高校学生代表作了一场深情而朴...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