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毛线市场”兴衰记

内江日报 2015-04-12 01:02 大字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市中区交通路大富豪往棬子坳汽车站方向行走不到100米,一排“红房子”背后有一条小巷,巷子里有几间低矮的平房店铺,店铺里陈列着五颜六色的毛线团。

这里,就是内江繁华一时的毛线市场。

如今,毛线市场的繁华不再。几个卖毛线的老板端把椅子坐在店门口喝茶、聊天,半天迎不来一个顾客。

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个河北人来内江摆地摊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天清晨,当时“内江旅馆”保卫科的科长唐光远发现旅馆后院的巷子里站着几个人,这些人的手臂上卷着十来卷五颜六色的毛线团。

唐光远上前打听,得知这几人都是河北人,初到此地,看看能不能在这里做毛线生意。“只要不影响其他人,我们也没有管他们。”唐光远说。

不久后,那几个河北人主动上门找到唐光远,请求租用旅馆的地盘做摊位。唐光远请示了旅馆负责人。得到许可后,唐光远负责为他们规划摊位和编号。

那几个河北人摆起了毛线摊,吸引了很多顾客。接着,不少内江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加入。就这样,内江旅馆后院的小巷子便形成一个拥有二三十个摊位的毛线市场。

兴盛:

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商人来此进货

“几个河北人在内江兴起了毛线市场,而本地人又将毛线市场做红火了。”63岁的市民叶祥均告诉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母亲加入到毛线市场,做起了毛线生意。1991年,叶祥均辞掉一份稳定的工作——汽车司机,和家人一起经营毛线生意,他回忆,那时是毛线市场最辉煌的时候。

渐渐地,毛线市场的摊位扩充到四五十家,内江毛线批发市场声名远扬,“据了解,当时是川南最大的毛线批发市场。”据叶祥均介绍,泸州、自贡、宜宾等地的商人都来这里批发毛线,甚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各地的东风大卡车时常出现在毛线市场巷口,“搬运工们装卸货物,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毛线市场的一大风景。”

除了各城市的商人来此进货外,毛线市场还是内江周边乡镇小商贩时常光顾的地方。小商贩或挑箩筐,或背背篼来进货,“那场景不亚于热闹的农贸市场。”叶祥均说,“生意好的时候,光我们经营的店子,每天要卖上万元的毛线,盈利1000块钱左右。”

衰落:

新世纪,手工织毛衣不时兴

进入新世纪后,前来毛线市场批发毛线的商人渐渐少了,毛线市场的人气渐渐淡下去,商家也越来越少,那几个河北人早已搬到其他城市,一些本地商家也逐渐改行。叶祥均给笔者数了数,目前还在经营毛线生意的有8家,生意非常清淡。“恐怕是永远爬不出这个低谷咯……”叶祥均拖长尾音说。

“是嘛,你看现在还有几个人织毛衣嘛,大家都是在商场买现成的毛衣穿。”经营毛线生意的廖秀英叹口气,分析毛线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会织毛衣的越来越少,毛线就卖不动了。另外,现在物流很发达,外地的商家需要毛线,喊产地发货就行,不需要跑这么远来进货。”

毛线市场如此惨淡,叶祥均、廖秀英为什么还在坚持?他们说,一是以前还有存货没有卖完;二是经营了这么多年,对这一行还是有些感情;另外,以前蓄了一些老顾客,那些老顾客还会时不时来光顾,彼此都有些不舍。

叶祥均、廖秀英告诉笔者,他们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才打开卷帘门,端把椅子,坐在门口喝茶、聊天,等待少得可怜的老顾客来临。如果有个散客往巷子里走来,几个毛线商人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顾客,顾客走近后,他们便热情地招呼,几乎异口同声:看看嘛,便宜卖了!

下午5点左右,叶祥均和廖秀英等便把卷帘门拉下回家。廖秀英指着斜坡上的一家毛线铺说,最近一个星期,那家的卷帘门只打开了一次。

新闻推荐

省政府新闻办昨日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四川首届川南电商博览会11日在内江市举行

(实习生熊子虚)以“转型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5四川首届川南电商博览会,将于6月11日至13日在内江市举行。6月2日,笔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的2015四川首届川南电商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