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川第一的背后
晚报记者 郑蓉 文/图
2014年,宜宾茶叶出口稳居全川第一;这个“第一名”的背后,有宜宾茶人的努力和探索,更有宜宾茶业出口破局的决心和信心。
■ 辉煌再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宜宾茶叶出口的黄金时期,曾经创下年出口金额841万美元的佳绩;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宜宾茶出口渐渐式微。
从2008年第一届宜宾早茶节开始,不少茶企开始摸索出口之路。
2003年成立的筠连双星茶业,初衷是做内销、创品牌;但五六年后,创始人应翔发现,和其他茶企相比,双星要追上很难。2009年,应翔结识了两位浙江出口茶商,了解到当时四川茶叶出口几乎为零,市场空白大。应翔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向,甚至放弃已有的“公历310”品牌,开始抢滩茶叶国际市场。
在寄样、送样给国外客户不下两百次后,应翔终于拿下第一笔订单。
同双星一样摸索前进的,还有四川升泰茶业、龙芽进出口贸易、川红茶业集团。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14年,宜宾茶叶的出口总额852万美元,其中,四川升泰茶业451万美元、龙芽进出口贸易352万美元、双星茶业35万美元、川红茶业集团14万美元。
■ 出口之难
宜宾有800多家茶厂,但为何只有四家参与出口业务?从双星茶业的情况可见一斑。
2014年,双星茶叶出口从200多万美元缩水为35万美元。原来,他们放弃了之前的中间商,自己寻找客户,但业绩数字并不理想。
“客户不是那么好找的。”升泰茶业总经理潘贵成深有感触,欧盟、日本等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很多产品经不起检验;此外,要找一个新客户,起码要磨合几年,双方才能建立信任稳定的关系。
“走出去的(茶)企业少,多半是因为其产品不对路。”负责双星出口业务的李珠认为,出口国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消费习惯等都要研究,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很重要。
宜宾市茶叶站高级农艺师谢邦文说,目前宜宾出口的茶叶多是原料茶,利润低、附加值低,而且品质不稳定;所以,很多企业更愿意做熟悉的国内市场。
川茶集团副总经理樊凯歌说,当年他们的产品不符合客户需求,价格偏高;发了两个货柜后,发现不划算,赶紧转向国内市场。
■ 质量为先
作为宜宾茶叶出口第一的升泰茶业,出口业务已经占了其总业务量的九成。虽然渠道稳定,但原任宜宾茶厂厂长的潘贵成很谨慎,他们每次接的都是一两万斤的小订单。出口茶叶检验不合格很麻烦,有可能销毁或转港,每次小批量走,一旦有问题,自己也能承担风险。
但樊凯歌认为,“我们的茶叶其实能够达到国际标准。”这源于,从2014年期,宜宾已经开始着力推进农产品(含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建立了该体系。“推进茶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源头抓质量。”谢邦文说。
2014年,宜宾市农业局会同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共同修订了《宜宾市茶叶质量安全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7年)》,决定由市茶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农业、质监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合宜宾市特点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达到国内外市场标准体系的要求。实施规模化种植。按照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选择相对集中连片的茶叶基地开展建设活动。组织标准化生产。
同时,全面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 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将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茶叶信息录入宜宾市农产品追溯系统,向消费者公开并自觉接受监管。
此外,茶企也在着力打破低价原料茶的出口格局。2015年,川茶集团和俄罗斯将合作建厂,共同注资,川茶集团负责种植、加工,俄方负责分包和销售,共同推出适合俄罗斯不同民众需求的产品,推广川茶品牌。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体现学校对女教师的特别关爱,同时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提高团队凝聚力,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工会特别为女教师们量身订做了“幸福女人花”“三八”节系列活动。活动一———“...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