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聚焦2014中国白酒文化节酒都酒史

宜宾晚报 2014-12-11 23:58 大字

宜宾酒:延绵4500年的传奇

晚报记者 张新

有了水,一座城市才灵动飘逸,有了酒,一座城市才活色生香。“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自古就浸润在酒香酒韵中,有首歌曲如此唱:“香了一条大江,醉了一条大江……只因为大江源头一壶琼浆,香了醉了天下三千年时光。”

其实,宜宾酒醉倒的不止一条大江,熏香了又何止三千年时光。

4500年前的酒具

2011年10月,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叫化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川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也将宜宾文明史提早到4500年前。

令考古人员分外惊喜的发现是大批酒具的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惊叹,酒具的发现将使宜宾酒历史往前再推1000多年,是支撑宜宾有4500年酒文化史的实物证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剑更提出,这次考古发掘为宜宾酒文化以及酒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

造化钟神秀。宜宾隶属北纬28度世界黄金酿酒带,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赋予了“宜宾酒”先天的优势。而“水乃酒之魂”,宜宾域内纵横交错大小优质河道600多条,尤其是发源于冰雪覆盖的岷山的岷江,流经之处经过层层叠叠的森林过滤,水温低而水流湍急,既保留了有益酿酒的矿物质,又去除了腐质细菌,因此宜宾名酒多产在岷江流域。

从“窨酒”到醪糟

早在商周时期,宜宾就有僰人部落长居。僰人善种植,成了宜宾的“酿酒宗师”,制出了“窨酒”。“窨酒”香醇可口,清亮透明,营养丰富,度数不高,兼具“保健”功能。

饮用“窨酒”的习惯在宜宾民间从未断绝,延续数千年,老城菜市场中到处可见的醪糟摊子即是明证。

汉初,汉民族大量迁入僰侯国,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更促进了酒业的发展。此时,宜宾有特产“蒟酱”。据宜宾民俗学家凌受勋考证,“蒟酱”非酒,而是一种包括酒、肉、麦曲、香料、盐和“枸”果实等制成的酱类食物。这正是宜宾人对“酒”的高级吃法和创造。据说汉武帝品尝了宜宾“蒟酱”后,盛赞其味美与佳肴肉品无异。

唐宋时期,宜宾城中佳酿不断,名酒倍出,更有诗情助酒韵,锻造出别样的豪情逸兴。

杜甫尝过的“重碧春酒”,宋代黄庭坚热烈吟咏过“荔枝绿”和“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清代的“泥头酒”……宜宾酒被写进无数美妙的名章绝句,享誉千古。

锻造酒业新辉煌

宋代,宜宾的酿酒业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据宋代《熙宁酒课》推算,北宋时戎州的酒课是5000贯,年产量达到了522500斗。到明代,宜宾的酿酒工艺日臻完善。在这片浸透酒香酒传统的土地上,出现了商业性的手工作坊———糟坊,从清末到民国,周询的《蜀海丛谈》描绘了清末民初川南酒坊的兴盛:“川省天膏土沃,民物殷富,出酒素多,槽坊到处皆是。”

当时的宜宾“方方出美酒,处处出贤人”,酒已经进入宜宾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到宜宾人血脉之中。1909年,一种名为“杂粮酒”的五谷佳酿被晚清举人杨惠泉命名为“五粮液”,从此锻造一个传世名牌,一段酒业传奇。

宜宾美酒佳酿一路伴随宜宾人与江湖客,走过数千年光阴,走过朝代兴衰更迭,酿造传统日益光大。据统计,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值445.09亿元,利润总额141.7亿元,占据四川白酒半壁河山,宜宾仍在塑造着“中国白酒之都”的辉煌。

新闻推荐

酒都农贸市场电梯主体完工

昨(10)日,记者在宜宾城区酒都农贸市场外看到,该市场新安装的两部电梯主体已完工。据了解,该市场内有两部货运电梯与三条步行楼道,但货运电梯主要供商家使用,且电梯空间较小,在购物高峰期时无法满足市民需...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