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报童到大公报记者——记著名报人张炳富

内江日报 2013-08-25 04:47 大字

◇张 津

抗日战争时期,成渝中心的内江成为川中交通枢纽,是通往川北遂宁、南充以及川南宜宾、自贡的必经之地。当时,内江是大后方的能源基地,每天流通的酒精达百余吨,引起成渝两地报馆的关注。1937年底,《新蜀报》社委派张炳富常驻内江,从事报纸发行和新闻采访工作。由于年轻,张炳富被人称作“派报娃儿”(报童)。

到内江后,张炳富观察到内江读者要等三四天才能看到《新蜀报》等报纸,原因是当时邮局发行环节多,投递速度慢,使新闻成旧闻,而内江的读者又想尽快读到抗战新闻,了解前线的消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炳富决定自办发行,增加销量。在取得报馆同意后,改邮局寄递为客车代运,雇人专送,定价不变,提高了报纸的时效性。《新蜀报》早上在重庆出版,内江读者就当晚可读到报纸,销量成十倍增长;《大公报》重庆版于1938年12月1日创刊后,经张炳富之手,每天销量可达1100份。当时内江县城的人口仅两三万人,可见销量之大。

张炳富成为内江外埠报纸自办发行第一人。以后,重庆的《国民公报》、成都的《新新新闻》、《成都华西日报》等报纸纷纷仿效,每天,内江县城各类报纸销量达2400余份。

1940年5月,《大公报》重庆馆总经理曹谷冰安排张炳富兼内江分馆新闻记者,负责内江、自贡及周边各县的新闻采写工作。

1942年,荣县县长黄希濂利用修桥修路大肆敛财,很多项目不按工程设计和施工规定建设,导致基础设施薄弱。在荣县出现大水灾时,整座县城排水系统堵塞,造成当地老百姓被淹死1000多人,民愤极大。张炳富在荣县的采访报道《请看荣县大水灾》经《重庆大公晚报》刊载,影响巨大,黄希濂亦被四川省政府撤职查办。两年后,黄希濂调任内江县长,再次以改造房屋、修建堤防等方式从中渔利,引起极大民愤,张炳富仍旧发消息到报馆并刊登,被黄希濂视为“眼中钉”。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张炳富在内江采写了许多分量重、影响大的新闻稿件,如《糖的问题在哪里?》为内江广大庶民呼号,要求当局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引起当局的反感。1945年,他采写的特别报道《内江内战》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军阀内战残害无辜平民百姓的恶政,国民党内江县党部、县政府极度恐慌,国民党内江县警备司令部派兵通缉、追杀张炳富,他被迫撤回重庆。

新闻推荐

全川干线公路将打通“最后一公里”4年投资近3000亿 2015年形成县域快速通道群

近日出台的《四川省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今年起到2017年,计划投资2978.9亿元,全川干线公路将实施联网畅通工程。《方案》显示,从今年至2017年,四川将重点加快“...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