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博物馆触摸过去

宜宾日报 2019-07-19 00:31 大字

□姚凌

到南溪区去过多次,感觉南溪古街是个不错的休闲去处。近日友人带着再去,才发现在古街里有一个“大岗民俗博物馆”,据说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过去开饭馆有了积蓄的生意人,在经历了一些病痛后,把精力投入到了开博物馆的想法中。他在南溪古街租下几千平方米铺面,免费供大家参观。

当我走进这个博物馆,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孩提时代。

这些年到过不少博物馆,有国家级的、省级的。说实话,说大岗是博物馆,倒更像是旧物件的堆砌之地,绝对没有那些大博物馆的规范和精美,虽然也分了几个展区,很多展品很随意地摆放在展架上,但是老物件却距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甚至可以随意触摸,对我这样从改革开放之前走过来的人,看上去倍感亲切。

我小的时候,父亲是军队干部,家里孩子也不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算是家庭条件较好的了。我记得我家里有个挺大的收音机,那已经是很高级的娱乐设备了,是家里的“现代化”装备之一。打开一尺见方的收音机,能收听到很多电台,放假的时候能收听喜爱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我还跟着电台学会了一些歌曲,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学会了李谷一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亚洲的健儿聚北京,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莺歌燕舞迎宾客,老友新朋喜相逢……现在,作为摆设的收音机早已找不到了,连后来家里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29英寸彩色的CRT电视机、40英寸背投电视机也不见踪影了,在这里却看到了这些已经作古的老物件。

看到几台展出的旧缝纫机,让我不禁流了眼泪。小时候我在部队家属院长大,那时候衣服都是自己做的,不像现在大街小巷到处是服装店。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团军需助理员的时候,团里被服库有一台缝纫机,父亲那时候就自己捣鼓学会用了。我们全家随军以后,家里买了缝纫机,我和弟弟的衣服基本都是我父亲亲手剪裁缝制的。父亲买了几本服装剪裁的书,按照书上的样子裁剪,做出来的衣服还有一些波纹、横条之类的装饰,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时新的了。不过也许是我和弟弟太调皮,越是新衣服越容易挂坏,往往是新衣服穿出去半天就挂了一个大口子回家。当然责骂是少不了的,犯了错只好低头认错。家里的缝纫机在父亲转业回老家之后,被一个当裁缝的亲戚“强买”走了。要知道那时候买工业品不是你有钱就能够买到的,还要凭票证才行,像缝纫机这样的“大件”,是需要好几张“工业券”的。虽然缝纫机挺贵也不好买,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还是要想方设法买一台。那时候买衣服太贵了,好一点面料的衣服三四十元一件,一般人真是买不起。而一台缝纫机大概100多元,布料从一两元到十几元一米,一件衣服一米多布料就够了,自己做要便宜很多。

现在走上大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已经找不到需要凭票供应的工业品了。那种脚踏的缝纫机也早已落伍,被电动的机器取代,只有专业的裁缝才用。商场里高中低档、各种各样风格的服装,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还发愁没有你喜欢的?倒是现在真要自己做衣服可能投入还更贵呢。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很多看上去特别眼熟的东西,什么搪瓷盆子、水缸、马桶……这些老物件,已经很少在生活中看到了。布票、粮票、粮本……只能到收藏市场找到,特别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已经变成如今的住房、汽车、存款,来到这里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

透过这个简陋的博物馆,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从短缺时代走了出来。如果哪一天你到南溪,建议去看看。年长的找找对过去的回忆,年轻人可以看看长辈生活的艰辛,同时反观过去,感受国家的发展,珍惜我们的新时代!

我也猜想,改革开放富裕起来了的饭馆老板,他开博物馆供大家免费参观的目的之一,也是在感恩我们今天这个好时代!(作者单位:宜宾日报社)

新闻推荐

典型案例曝光 肇事逃逸 南溪交警30分钟抓获嫌疑人

本报讯(南溪大队文/图)7月9日凌晨3时8分,市公安局南溪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事故中队电话骤然响起,报警人在电话中慌张地告诉值...

南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溪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