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开元古村遗落的光影
6月29日,南溪区刘家镇开元村一片晴朗,气温明显升高,夏熟作物的粒仔渐渐灌浆饱满,田里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酣畅地沐浴着明媚阳光。
开元村距离翠屏区不远,在刘家镇东部,距离镇政府2公里。开元村面积亦不大,几条蜿蜒的乡村水泥路,串起了呈点状分散分布的786户、2981人农村居民点。长流不息的龙滩河,起源于开元村2组,不急不缓地由西至南从村落穿过。
开元村里,残破的开元寺内,关神殿遗址讲述着三国时刘关张的传奇;青石阶青苔附着,见证了开元寺庙香火旺人气高的曾经辉煌;依山傍水而建的古民居,已历经上百年,它们散落在田野和山脚下,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建于清代的宅前古井,村民爱之护之惜之,一直沿用至今。
2013年,宜宾市南溪区刘家镇开元村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古寺,古井,古树,古桥,古民居,古村开元古往今来,在旧垣残瓦之间,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光影的故事。
开元寺:唐代始建经千年风霜
刘家镇开元村的久远历史,村里人口耳相传:三国时期,刘备亲率大军乘船经重庆、泸州、叙府(宜宾)、洪州村(南溪)等地平乱,在洪州城歇足。洪州城县衙为了纪念刘备,特在洪州的开元修建关神殿,将途中经过的小镇取名为刘家镇。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号召天下建100座开元寺,四川选址在洪州城的关神殿,建成后取名开元寺。开元村人很骄傲,这是唐代时四川建的唯一的一所开元寺。
声名在外的刘家镇开元村开元寺,今安在?从村口步行约10分钟,不过三两分钟车程,开元村村支部书记杜作华指向路边普通如村民住宅一般的老旧建筑说:“那就是开元寺。”
这是一所坐北朝南的老宅,看上去已有些倾斜。门前足足四米长的青石板台阶,是整块的条石,那是开元寺在明代复建时留下的,三四百年的岁月侵蚀,在九级台阶上留下了凹陷的印迹和附着的青苔。拾阶而上,竟找不到入口,里面传来鸡鸣鸭叫声。原来,住在这里的老村民不肯闲着,利用空闲的老屋子养起了家禽,还种了点蔬菜。
杜作华介绍说,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朝历代不断修建复建。如今所看到的开元寺主体建筑部分是明朝中期扩建的,寺庙两侧的耳房,是清朝道光年间再次扩建修复的。寺庙庙门高逾两米,两侧石柱上有对联,上联是“伤天害理纵烧香难免前忧”,下联因风雨侵蚀字迹已模糊不可见,虽残缺不全但仍发人深省。对联篆刻时间“道光元年”的字迹清晰可辨。
开元寺内伫立着一块高约2米、宽1.5米的募捐碑,立于道光年间,上面刻有上千名募捐者的姓名。因风化严重,碑上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
67岁的村民陈洪安介绍说,据祖辈相传,解放前寺庙里有108间禅房,上百名和尚在此吃斋念佛。因寺庙门前有一对大石狮,门口开阔的大坝子得名狮子坝。狮子坝面积近20亩地,每年2月、6月、9月观音会,坝子里香客们来此烧香拜佛,吃甘蔗吐掉的皮就有一尺多厚,香火之旺可见一斑。
解放初期,在开元寺建立过开元乡过渡政府,之后建立开元村小学,村里几代人都进过这里的学堂,最多的时候有几百人在这里上学。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立四亲”时期,殿内菩萨遭到彻底破坏,荡然无存。关神殿、天王殿因年久失修,出现安全隐患,于1988年拆除。
如今,开元寺正殿大雄宝殿尚存,大门紧闭空无一物。大殿内,鼓儿石墩分布寺庙内多处,这是主殿四角木柱子垫石以防腐朽之用,约800斤一个。如今大殿已毁,石墩犹在。
陈洪安曾听98岁时过世的老父亲说,开元寺的菩萨都是石刻和木刻的,没有泥塑的。近两年,在寺庙后面的竹林里,有村民找到了残破的彩绘石刻菩萨,印证了这一说法。
重建开元寺,成为开元村人共同的心愿。杜作华介绍说,重建开元寺,要做到“修旧如旧”,如今相关规划已经完成,重建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古民居:历百年风雨仍有人居
开元村海拔约400米,属低丘。远观开元村,村落建筑因地就势,错落有致。乡村民居比较分散,村民喜独居,散落在田野里或山脚下,这种布局方式适合粮食耕作与收获。村民随性、自由、与自然相融的秉性由此可见一二。
开元村里,年代久远的川南古民居为数不少,有的已有几十上百岁的“高龄”。其中,大地主曾重宽留下的大宅子,已有近百年历史。住宅基地退台呈纵向,民居平面呈“丁”字形。“土改”时候,曾家的宅子分给了16户村民居住,几十号人济济一堂生活作息。
曾家老宅的大门,高约两米、宽四五米,柏木双扇大门木质肌理明晰、木色黝黑发亮,开关时“吱呀”作响。百来年间,它们迎来送往过客无数。小青瓦双坡悬山式屋顶,屋顶脊饰上的中花及两端出翘的鳌尖,增加了生动和活泼的气息。进门右手侧,墙体以条石做墙基,木板壁墙和竹编夹泥墙轻薄透气。老宅内,住宅结构没有大变化,但很多都是原址上重建的砖木结构的住房。老宅子原来的一米见方的松木框架,成为了原貌依稀的留存。
73岁的刘廷钢和65岁的陈玉香夫妇,几十年来一直住在老屋里。他们说,那些年用煤油灯,木屋子几次遭遇火灾,还好,没把宅子给烧没了,老宅保存到现在,不容易啊!
古水井:两百年来“聚气汇水”
村里的老人说,村落的建设要体现“天人合一”,住宅房屋以山林植被为背景,水和农田为前景,视野要开阔,人与自然要相融。除了“聚气”,还要“汇水”,堰塘的水可以往门前引,房前屋后还要凿井,方便人居生活。
尽管自来水已经遍布全村每户人家,上百年的古水井却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开元村如今尚有三口古水井仍是村民的引用水源。
村民李元亨家门口的古井,修建于清代,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无论冬夏晴雨,古井的水至今长流不息,能满足200多人饮用。吃了一辈子井水的村民说,“井水安逸得很,吃起回甜回甜的。”饮水思源,多年来村民对古井不间断维修,为防止井水被污染,还为古井砌筑了一米多高的“防护墙”。
古井水和引流而来的河水、堰塘水,滋养着开元村的土地和庄稼。自古就有种桃历史的开元村,如今村里2000亩冬桃已经硕果累累。2015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15000元。
晚报记者 张玲 刘长宾
新闻推荐
精雕细琢的竹雕笔筒长宁县《幺妹出嫁》获一等奖10月31日,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长宁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宜宾市第九届“酒都风情”文化展演在长宁县开幕,11月1日晚,...
南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溪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