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攻坚的时代强音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宜宾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宜宾日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摘要]——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罗友莉

“我家今年卖了17头猪崽子,卖了15000元……”

“以前看不起病,现在看病不用愁了……”

“教育扶贫就是好,娃娃上学免费啦……”

“我们家对危房进行了改建,已经搬进了新家……”

“扶贫政策真好,我们有奔头有希望了……”

……

在筠连县镇舟镇马家村、云岭村,丰收的喜悦,早已不再只是玉米、红薯等传统农耕作物所能满足的。香桂树、肉牛、生态猪等种养殖收入,更是让饱受贫困的村民咧开了嘴、笑出了声。“根本没敢想过,日子能越过越好!”今年,卖出了17头猪崽子的云岭村村民杨全兴道出了所有贫困户的心声。

过去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统筹推进,硕果累累: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5.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10.7亿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六大扶贫工程”,着力推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组织动员185个市级部门(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共落实帮扶资金7.5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81.85万人减少到22.47万人,减少59.38万人。乌蒙山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291元增加到11520元。

贫困村民的笑容是可以说话的,一组组数据是可以被证明的,一次次实践是可以被看见的,宜宾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啃下“骨头” 扶出实效

2014年,宜宾市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督查通报,全面清理,核实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及档案,做到档案齐全、信息完整、数据真实。“不管是镇上还是县上,都在对我们进行帮扶。”屏山县碾米村的文中森便是2014年录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事认真负责,政府、社会是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考虑。”

扶贫工作是一块“硬骨头”,如何啃?宜宾紧扣“六个精准”、“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晰和筑牢了“科学制定规划、措施精准到户、着力造血扶贫、政策扶持兜底、防止脱贫反弹、强化主体担当”的总体取向和“脱贫是根本要求、不返贫是目标要求、达小康是最终要求”的目标要求以及“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理念”,为脱贫攻坚把住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脱贫攻坚思路清晰的同时,宜宾脱贫对象更加精准。“阳光识别”和“三比三看九不评”精准识别扶持对象,让亟需帮助的贫困户有了盼头。此外,全市持续开展精准识别“回头六看”,精准了贫困对象,夯实了精准施策的基础。

如今,宜宾基本建立起贫困对象“六有”大数据信息系统,并扎实推进“五个一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五个一批”中,宜宾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16.2万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8.87万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9.1万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8.4万人,灾后重建帮扶一批0.5万人。

探索创新 亮点纷呈

“我们村主要发展的是肉牛产业和香桂……”筠连县镇舟镇马家村村主任张启付说,通过发展产业引导贫困群众适度规模种养殖。而这样的贫困村发展模式,在宜宾属于普遍现象。

事实上,宜宾的471个贫困村每个村都建立起了不低于3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确保每个村发展1-2个支柱产业;逐户落实有劳动能力的9.52万贫困户产业帮扶方案,每户贫困户至少发展1-2个增收项目。

贫困村每村有支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避免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一村一品,宜宾给出了答案:要引导构建产业扶贫的“造血”模式,围绕“四个转变”发展。(下转2版)

新闻推荐

筠连红茶今年产值可达4.6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宜宾讯(陈小芳记者杨波)“萎凋、杀青、回水、做型、干燥……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艺,杯中茶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近日,全国茶叶专家筠连红茶品鉴会和筠连红茶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在筠连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