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教师的无悔青春
■ 天生残疾 圆梦教育
1977年8月出生于筠连县蒿坝镇合力村的李心芬由于先天残疾便没有了左臂!老天对她如此不公,却没有让她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父母的辛勤养育下,李心芬从小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更煅炼了她超乎常人的毅力。
李心芬发愤读书,一心希望能考上师范院校,圆自己的教师梦。家里很贫穷,三姊妹都在读书,初中毕业后,她只好选择去当时学费较低的筠连县城南职中。1996年,李心芬从职中幼师专业毕业,回到母校蒿坝镇合力民族小学代课。由于她表现优秀,一年后被聘为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16.5元。李心芬终于圆了教师梦,这一干,就是19年。
■ 不忘初心 为人师表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李心芬扎根乡村、心系教育,任教19年来,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乡村教育事业上,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合力小学地处偏远大山,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从学校到她家,要走40多分钟的崎岖山路。每天清早,李心芬从家里出发,下午4点才回到家吃午饭。合力民族小学由于条件艰苦,教师一直缺编,学校教师都是包班上课,李老师长期担任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数学课程,每班学生至少在40人以上,每周上25节课,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尽管工作任务重,放学后,为了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她还经常饿着肚子,免费给学生辅导。在学校要完成两门主科的教学,没时间改作业,她只得带回家批改。每天回到家里,她既要忙农活,又要忙着给孩子洗衣服做饭,直到夜深人静时,才在灯下批改作业。无数个夜晚,村民都已进入梦乡,而李心芬窗前的灯还亮着。
合力小学是一所地处大山的民族小学。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语言不通(小学低年级一部分学生只懂苗语),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李心芬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虚心向同行请教,很快成为行家里手。从教十多年来,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她所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多次超出县平均水平,近三年来,她教的成绩高出县平10多分,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 爱生如子 爱校如家
爱生如爱己,教生如教子。山区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缺乏父爱母爱。李心芬给了学生更多的关爱,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常称呼学生为“孩子”。
李心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她的学生既不怕她,又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给她说。她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给学生买书和笔。她从不体罚学生,不歧视差生,用爱感化学生。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原来的班上有位男同学,家中共三人,其母亲是脑残,父亲是老实的农民。家里生活艰苦,自己又经常被同学欺负。对这样的学生,李心芬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学生的心灵是天真纯洁的,渐渐地欺负他的同学少了,帮助他的同学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这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我会努力学习报答您的!”
■ 情系大山 扎根乡村
“蒿坝镇合力村是我的家乡,合力小学是我的母校,是我工作了19年的地方,我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对这里的山里娃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我哪儿也不去!”李心芬认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现在她最大的梦想是能教好学生,让更多学生学到知识,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她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镇党委、政府和中心校领导考虑到山区小学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加上李心芬身体不便,多次提议调她到稍好一点的环境工作,但李心芬每次都婉言谢绝,她说她离不开那群质朴的孩子,孩子们也离不开她。
李心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教师的崇高风范,集中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立志为山区教育奉献自己的人生。
晚报记者 刘长宾
新闻推荐
晚报讯6月30日,记者从筠连县公安部门获悉,该县沐爱镇派出所民警张清林近日荣获首届“四川十大最美人民警察”称号。2015年,省公安厅、省文明办在全省公安机关首次组织开展“寻找最美人民警察”宣传...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