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了水的旱山村 谋划产业摘“穷帽”

四川日报 2015-10-20 07:42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来嘛,莫客气。”10月9日,刚走进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棬坪村,村民游年发夫妇把记者带进了三层小楼的家中。

刚坐下,这对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就喜滋滋地说:村里通水后,家里便开始种茶,如今10亩茶园年收入16万元不在话下。

不止是游年发夫妇,走在棬坪村,问及如何走上的致富路,一个关键字反复被提起:水。

曾经:

十年九旱,人均收入仅3450元

村支书刘成华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村里6年前的照片:照片中的棬坪村,满是光秃秃的山岭和低矮的瓦房。“那时,村里非常缺水,很多农作物根本就种不了。”

能种的,只有耐旱的玉米和土豆,“一亩能收500斤苞谷就不错了。”一位村民介绍,村里多数土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冬天没水,种啥都活不了。

不仅如此,那会儿,村民们吃水都成问题。刘成华说,村里20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天不亮就得拿着水桶到三公里外的水井取水,日日如此。

村里的祖祖辈辈都在与干旱作斗争,但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等,村民的努力始终没有什么成效,连当地民谣也唱到:十坡九岭土瘠薄,十年九旱灾害多……20多年前,眼见日子越过越穷,为了能够交得起一双儿女的学费,游年发夫妇远赴东部沿海谋生。与这对夫妇一样,当时的村里掀起了务工潮。

这么多年,贫穷,一直是村民们抹不去的伤痛。到了2008年,棬坪村人均收入也不过3450元,以当时的标准计算,属于省级贫困村。

对策:

五小水利+小农水加强蓄水

改变迫在眉睫,但棬坪村的出路在哪里?

首当其冲是解决缺水的问题!

2008年,棬坪村被列入当地水利建设重点区域。筠连县水务局技术人员查看了地形后认为,棬坪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属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地表水缺乏,同时,依靠大型工程来解决用水问题也不现实。但是,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此,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修建小农水和小水窖、山平塘等“五小水利”工程来蓄积雨水。

此外,为了保证新修的工程运行管护,筠连县水务局将棬坪村列为首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改革试点村,“当时没有确权这个说法,但是大体思路就是‘谁修建,谁收益、谁管理\’。”

2009年冬天,村里开始依照地形、人口及耕地分布情况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和小农水。一年后,村民们投工投劳数万人次,筹资30多万元,修建起了3000多米长的堰沟、56口山平塘、150口微型水窖,足以满足385户村民生活用水及5000亩土地用水需求。同时,配合水源工程,当地还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初,祖辈挑水的村民终于用上了自来水。

产业:

全村种茶5000亩,人均收入过万

有了水,棬坪村的村民开始谋划着发展产业。

在确定蓄水思路之后,2008年秋天,村民们在筠连县农业部门的建议下开始种植茶叶,“秋天种植蒸发量小,成活率高。我们当年便引入500亩茶苗。”刘成华说。

谁也没有想到,这催生出了当地一个支柱产业。

试点的第二年,刚刚出茶的茶苗每亩产茶20公斤,产值超过3000元,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外出务工的村民们也纷纷打算回乡种茶。

2009年,游年发夫妇也加入到种植茶叶的行列中。起初,他们种下了4亩茶苗,没想到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每亩可收茶叶100公斤,每公斤可以卖到160元!第二年,夫妇俩决定投入全部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展到10亩。

刘成华介绍,进入2010年,村里水利工程全部竣工后,全村的茶叶种植面积激增到5000亩。如今,全村385户有312户在种茶,2014茶叶产值达600万元,带动人均收入达到11500元。

新闻推荐

这个市场有点“潮”卖菜也能O2O

□陈小芳本报记者唐泽文7月10日,宜宾市筠连县筠山都市农贸市场开始运营。在这个宜宾市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门口,招牌下面还写有“大乌蒙O2O网上农贸市场”几个大字。“我们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帮助...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