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化惠民来了盘“私人订制”
编者按
即将过去的2013年,我们用脚步和键盘,记录下文化惠民下基层后,老百姓满意的笑脸;我们见证了八项规定后,文艺院团积极思辨的新转向;我们也曾身体力行,走进电影院,丈量文化服务工作者的辛苦。这些故事和人物充实了日复一日的报纸版面,更定格下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文化和体育片段,连缀成一幅流动和谐的民生图景。
2013的岁末,我们温故知新,文化惠民、文化消费、全民健身……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体育事件,重回视线启迪来年。我们眼中,2013年就是一个指向未来的破折号,承上启下,连接着新的开端,新的精彩。
□本报记者 李思忆
人物回访
马红的周二,很忙
【新闻回放】
9月9日至12日,广元市文化馆承办了首届“川陕甘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协作百馆联动”系列活动,三省8个市的上百所文化馆,以文艺巡演、书画摄影联展等活动为载体的交流平台由此建立。广元的公共文化活动全面提升,不少广元群众有了第一次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本报9月12日11版曾报道)
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广元,2013年扮演了怎样的文化惠民角色?12月24日,记者回访了广元市文化馆馆长马红。
记得周二,是马红铁定一周中最忙的一天。果然,电话那头,她说话如同机关枪:“25日是今年‘激情广场·舞动广元\’的最后一期,将会是个汇报性的演出,大家都很期待”。
“激情广场·舞动广元”是广元从今年4月启动的一项群众广场舞展示活动。每周三,从全市遴选出来的几十支群众广场舞队伍,将在广元市中心的利州广场集中展演。“在把舞台还给群众的同时,我们也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遥控器\’放在了群众手中”。马红口中的“遥控器”,就是“有针对性地输送文化服务”。
马红说,广元不仅广场舞热闹,“私人订制”也在今年创新。7月,文化馆在准备秋季惠民艺术学校课程时,工作人员分成若干小分队,深入各基层“细胞”,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群众对文艺培训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文化馆今年把培训课堂开进了乡镇,还走进了残障少年的课堂和留守儿童的学校。
记者观察
“包办”变“自选”
个性化:送什么?百姓先打钩
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能不能先问问百姓?这个问号在今年已经变成了叹号。
成都辞旧迎新的100场惠民演出的文艺节目,不再由政府统一安排直接配送。10月,一场由成都市文化局、演出商和群众文化代表三方组成的“订货会”在洛带举行。“订货会”上,5家演出商选出10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最终,政府订购什么,要台下群众文化代表打钩钩。
绵阳市文化馆针对群众的需求设计了有针对性培训方案,对15支文艺团体进行了定向培训,打造了爱乐合唱团等一批群众文艺团队。培训时,文化馆对文学类、艺术类等培训进行了“小班制”分批培训,确保了群众学得精、用得上。
均等化:怎么送?特殊群体要覆盖
特殊群体如何分享文化快乐?这个问号在各地进行了有效尝试。
为服务视障人群,宜宾筠连县图书馆安装了“心声·音频馆”软件。视障群众可在电子阅览室免费欣赏1.2万余小时、6万余集的音频资源。在成都,外来务工人员只要走进厂区的青工文化驿站,电影院、健身房、网吧……都能免费享用。
在乐山,罗怀恩一家感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的快乐。老伴跳起广场舞,孙女在享受到了免费舞蹈培训,自己也乐得唱唱跳跳不亦乐乎。
公共文化在今年更多了“人性化”色彩,更多的人分享了文化的快乐。内江市图书馆新建的亲子阅览室,就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前来阅读。家长引导孩子在家庭式阅读氛围中,尽享读书带来的快乐。
记者手记
用均等化消除“真空”
近年来,不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俨然成了当地的“地标”,但却时常“让人欢喜让人忧”。忧的是,全面免费开放,可在不少市州文化馆、图书馆等,仍有些“门可罗雀”。喜的是,今年文化惠民已在为此探求改变之道。
求变的着力点正是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对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仍有欠缺。均等化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分类引导,促进文化需求和供给的真正对接,不让任何人处于“真空”状态。“对上胃口”是实现均等化纵深发展的关键。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文化送得还较模糊。只有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你需我送”,均等服务。
新闻推荐
他们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基层一线接地气——核心提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