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下)

宜宾晚报 2019-01-17 11:15 大字

□ 洪波

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里,国立剧专虽然在江安的文庙内安放下了一张相对平静的书桌,但生活是异常的艰难。

不少的学生来自无家可归的沦陷区,全靠政府菲薄的贷金维持着最低的清苦生活。

而战时的物价飞涨,月初发下的生活费,必须立马抢购柴米油盐,否则数日后即缩水大截。学生们的米饭中,常常掺杂着泥沙、谷子、稗子、碎石,甚至老鼠屎,他们苦笑着自嘲为“八宝饭”。下饭的菜,经常是一碟数得清数目的黄豆、胡豆,或几根豆芽,有时,甚至只能用盐水拌饭……

一天午饭时,校长余上沅先生步入食堂,见一大桌学生吃着一小盘少到可以用一个小信封装起来寄走的萝卜干,还嬉笑着相互礼让。此情此景让他黯然泪下,当天下午即找来后勤人员,商量改善学生伙食之计。这个非常的时期,学校的经费同样非常的紧张,老师们常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他们的生活,其实也好不到那里去。余上沅校长在苦思之中,想起在国外学戏时所见到的凭物看戏的办法,觉得可以一试。

于是,国内凭物看戏的首场演出,在随后的一个周末举行,前来看戏的江安父老,知道剧专的师生们生活困难,有的端来馒头点心,有的拿两把青菜,有的抬一筐萝卜,有的提几个鸡蛋或一块猪肉,甚至有农民拿来几双自编的草鞋。也有大方的士绅,送来半边猪肉,或牵来一头活羊……

就是这样一道让人忍俊不禁的风景线,滋养了剧专师生的身心。而江安的民众,也得以籍此低廉地享受到高雅艺术的大餐。

凭物看戏演出的剧目,除话剧外,他们常常还加上乡亲们喜欢观看的川戏、京剧、武术和魔术,深受江安民众的欢迎。

这样的凭物看戏演出,国立剧专在江安办学期间,其后又举行了数次,均场场爆棚 。

曹禺先生若干年后回忆说:我在江安住时,江安的一些绅粮挺好的,当时我们生活很苦,他们随时请我们,接济我们,我们的不少穷学生也跟着沾光……

剧专在江安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教学、创作和学习,却是极为认真、严肃的。

曹禺为了观察生活,曾连续三天跑到西街的一家豆腐店里,去了解、记录豆腐的整个制作过程。有次曹禺先生上课迟到了,且额角上敷着纱布,原因是他边走边思考创作,竟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

焦菊隐先生为了在江安这样一个连电都不通的小县城排演好《哈姆雷特》,夜以继日地查看资料,数易方案。为了让田庄扮演好丹麦国王克劳迪斯,焦先生硬是让田庄将克劳迪斯的台词背诵了一百多遍!

剧专的师生们,为了体验生活、把握人物,空闲时常去街上“泡茶馆”,观察世态百相。有的学生则三三两两或单个地“跟踪”感兴趣的路人,并详细记录下被观察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第六届学生孙敦乐,就记下了厚厚的三大本“生活体验”……

曹禺先生有次跟踪观察一个姓李的士绅,竟然不知不觉地跟到了人家的家门口,被其发觉报警,后经多方解释方才化除误会……类似的情况,在学生中也偶有发生。

学校不仅抓课堂,还抓课外的学习,1941年秋,陈治策先生继曹禺后任教务长,其推行的“新政”之一,即是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学生以读书笔记参评,教师对读书笔记进行评改后,择优奖给文具、稿笺等物以资鼓励。

剧专第六届学生王永梭,正是在剧专老师们严谨、全面的训练下,吸取了我国的地方戏曲、相声、独角戏及国外的一此表演理论和技巧,方独创了“谐剧”这一崭新的艺术表演形式。

1939年剧专的一次迎新晚会上,王永梭表演了第一个谐剧剧目《卖膏药》(王永梭其时自称为拉杂剧),掌声如潮,受到曹禺等人的高度评价。

所以说,江安,不仅仅是国立剧专当时的办学所在,还是谐剧的诞生地!

受国立剧专浸淫,国立剧专西侧的江安女子中学,竟然也大胆地排练、公演了田汉的名著《回春之曲》,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一座川南小城,是一件稀罕的大事!

饰演剧中女主角梅娘的,是女子中学的江安西街才女俆大雯,她扮演的梅娘,热情、活泼、奔放,生动地展现了“叛逆者”的个性,演出获得成功。

而该剧的导演,竟是不到23岁的、国立剧专在读学生谢晋。

谢晋与俆大雯在接触中滋生爱情,后来结成眷属相伴终身,成为剧专的一段佳话。也至不少的剧专校友,多年后回到江安时,戏称江安女子中学俆大雯的学友们为“亲家”。

第八届的话剧专科学生李累、燕霞,也是在江安同班就读期间相识、相知、相恋,后来一起北上鄂豫皖解放区,结成革命伴侣。

据他们深情回忆,当时江安大什字的谯楼上、临江的城墙边,是他们经常约会的地点……

校友们回忆说,在剧专谈恋爱是自由的,只要不违反校规,学校绝不干预。这在那个年代的西南小城,是非常开化、进步的。

1944年,剧专学生高地安、季禾子,分别妆扮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由校长余上沅证婚、班主任杨村彬主婚,就在剧专的校园里正式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中西合璧的结婚仪式。

剧专的学生们,“发明”了多种恋爱高招,计有:“ABCD”法,即借辅导女同学英文而展开爱情攻势;“社会服务法”,即为女同学跑腿、做事赢得芳心;“借舟过渡法”,即爱的是甲,却先和与甲关系紧密的乙接近,再慢慢过渡到甲;“夜莺求爱法”,即依仗一副好嗓子,于月明星稀之际,跑到心仪的女同学窗前放声歌吟……

后来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担任过导演、副团长、顾问等职的伍黎(吴世贤),是谢晋的同班同学,他在江安读书期间曾写过一首激情洋溢的诗歌,其中两行为:

“打开了,情感的闸门

眼睛就是江河,泛滥着七月的洪水……”

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在此抗战大局已定之际,国立剧专迁回了重庆北碚。

此后,美丽的滨江小城江安,成了若干剧专师生的深情回忆。

1950年4月,国立剧专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国立戏剧学院,为此,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名。后为了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统一称谓,才最后确定为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界泰斗吴祖光先生,1985年重回江安,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深情地写下七绝一首:“长江一线意情牵,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寻旧迹,几生修得住江安!”

曹禺先生1985年9月为江安的题词为: “我们喝过江安的水,吃过江安的粮,忘不了江安人民的恩情!”

1988年10月,为纪念国立剧专迁来江安五十周年,江安县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剧专校友李世仪、胡浩、王永梭、丹敏、徐里、骆文、石港、陈永祥等10余人重回江安,将众多剧专史料、文物无偿捐献给了江安的国立剧专陈列馆。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弟子仇小宝、林婷婷、涂太忠等十多名青年艺术家前来寻根和演出……

1991年5月,剧专第七届学生、台湾著名剧作家王生善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赶来的胡浩、温锡莹、孙敦乐等10多位校友齐聚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海峡两岸校友,集体为余上沅校长的铜像落成揭幕……

曾在剧专教授音乐的著名作曲家张定和先生,除了将有关国立剧专的物品悉数捐献外,还嘱托子孙,死后将其骨灰,送回了江安撒入江中……

江安女婿、也是 “江安荣誉市民”的谢晋大师,其临逝世前,更是几乎每年都要回到江安。记得2002年的秋天,他专题为江安的文化界人士作了一次讲座,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希望我们小地方的文化人不要妄自菲薄,要寻找到自己的文化特色。他说:“小地方也有大文化!”

谢晋大师2002年为江安留下的深情题词为:“铭记剧专母校哺育恩,难忘江安乡亲鱼水情。”

江安,是剧专人永远也抹不掉的缱绻情结! 国立剧专在江安的六年,是中国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吴祖光先生的诗句“几生修得住江安”已成为了江安金闪闪的城市名片,国立剧专恢复重建工程正在积极推进,由“剧专二代”蔡安安等人倾情打造的“剧专产业园”工地上如火如荼,其剧专影视艺术学校招生在即……

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每年(尤其是暑假)都会有组织地成批到江安来“朝圣”和演出。全国青年戏剧艺术节,也有望来年落户江安!

江安,这一座长江上游的川南小城,已深深地烙印下“国立剧专”的文化胎记!

一如吴祖光大师1994年4月为“国立剧专史料集成”在中央戏剧学院展出时的题词:“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于2018与2019时光交替之际,在与剧专陈列馆同为一条大街、相距不过400来米的办公室里,特撰文回望国立剧专在江安的这一段风云历史,无限敬慕和喟叹、追思与怀想,尽付滚滚大江,滔滔奔腾……

新闻推荐

蟠龙乡 产业升级不返贫

本报讯(吴金平张学)近日,江安县蟠龙乡省级贫困村玉龙村和临近的马引村干部群众组团到泸州龙马潭区、江安县水清镇学习产业转...

江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