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箸知馨 藏筷尤乐

西安晚报 2018-11-25 04:54 大字

眼下,美食类节目火爆荧屏,收视率颇高。品尝这些中国人喜爱的美食,离不开中国的传统餐具筷子。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人眼里,华而不奢、简而不凡的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是难得的艺术品,无数藏家痴迷于筷子收藏,乐在其中。

古有箸梜今有筷

考古发现显示,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也曾用刀叉吃饭,但后来逐渐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改用更加方便灵活的筷子。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几乎每一位国人都会使用筷子,正所谓“多个人多双筷子”,这样的话语让人倍感温馨。

筷子,又称“箸”,用筷子夹取食物的习惯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形成。如《韩非子》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筷子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筷子在先秦时代称“梜”,《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汉代启蒙读物《急救篇》中阐释曰:“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大量精美的竹箸,它们首粗足细,呈圆形、扁方形,与现代常用的筷子大致相同。

及至唐代,筷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食具,其做工精致,饮誉遐迩,正如杜甫诗曰:“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唐代的筷子用材珍贵,金、银、象牙、玉石都被大量采用,于实用性之外,还是达官显贵用于炫耀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明清两代,民间盛行谐音,因“箸”音同“住”,有停止的意思,故时人用反义字改“箸”为“筷”(快),这就是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明清时期筷子生产有上方下圆的形制,这一创新,令筷子在使用上更加自如。

清宫使用的筷子有许多流入民间。2016年11月,三双清代“园庭膳房”玉筷在中贸圣佳上拍,最终以9.43万元成交。三双筷子均取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料白质润,没有一丝杂纹。筷子器型规整,头处呈方柱形,顶头打磨成方折状,下端打磨成圆柱体,整件器物以圆雕技法琢刻而成,整体打磨精细,设计精妙。这些筷子上均刻有“园庭膳房”隶书款,但为了区分每双筷子,古人又分别为筷子做了序号刻款,分别刻有:“乙三”、“乙四”、“乙五”。清代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内均设有御膳房,称“园庭膳房”,据此该品应为专供皇帝和皇后等人用膳之餐具。其成对保存下来,且序号相连,实属不易。

筷子收藏令人称道

古色古香的筷子与绘画、雕刻艺术相互融合,利于观赏把玩,其中蕴藏的升值潜力巨大,如今也越来越受到藏家青睐。

筷子按材质可粗分为金属筷、竹木筷、塑料筷、陶瓷筷、玉石筷、玻璃筷、象牙筷、骨质筷等品种,其中竹木筷还可细分为竹子、红木、乌木、香木、铁木、桑槐、紫檀、金柚木、黄杨木、花梨木等材质。竹筷品种多样,棕竹筷、紫竹筷、湘妃竹筷各显神采;木筷品种中以乌木筷身价最高。

筷子按剖面形状可分为圆形、棱形、扁圆形、一劈两根形等。筷子上的图案人物、山水、龙凤、花鸟无所不包,工艺也十分多样,有涂漆、包金、雕刻、烫花等。笔者曾在沈阳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见到过一双长约6米,单根直径为11厘米,总重53.3千克的仿乌木镶金雕花筷子,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筷子。

筷子的取材和式样因地而异。我国传统的筷子按产地可分为杭州的天竺筷、福建的漆筷、桂林的烙画筷、广东的乌木筷、四川江安的楠竹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等。传统筷子品种繁多、各有千秋,如天竺筷以天竺山上的实心细白竹为原料精制而成,筷身上还或雕或烫精美图案,大都是吉祥如意、游龙戏凤的图案和西湖十景,令人赏心悦目;漆筷以花色新鲜、色调瑰丽吸引人;烙画筷烙印自然景色,白绿相间,清丽大方;楠竹筷,在筷子顶端雕有千姿百态的狮子,有方狮、圆狮、单狮、双狮、活眼狮、系铃狮等,每头狮子口含转动灵活的竹球,真是巧夺天工。

筷子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加上优良的材质、岁月的沉淀,使其具有了升值潜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收藏者。据报道,上海的老收藏家蓝翔被誉为我国“藏筷第一人”,他用30多年时间收集到了我国以及朝鲜、日本和泰国等国的筷子2000多双,其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无所不包。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著作。为了向更多的人宣扬中华筷子文化,他一直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自己的“筷子博物馆”,许多人就是在参观了筷子博物馆后,也爱上了筷子收藏。据悉,许多到中国旅游的外宾也把筷子作为工艺品买回去收藏或馈赠亲友,借此感受中国餐具文化的独特魅力。(钟芳)

新闻推荐

水清镇 “1234”举措为乡风文明加分

本报讯(傅铮)近日,笔者在江安县水清镇了解到,该镇探索建立“乡村治理积分评定”机制,采取“1234”工作举措,积极引导村民在乡风...

江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