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张票据见证“雷锋家庭”
梁氏家规
一辈子做好事 坚决不做一件坏事
□本报记者 李美琪 陆永忠 袁洪
梁氏家规:一辈子做好事,坚决不做一件坏事。在江安县江安镇四社区梁安伯的家里,收藏着72张票据,这些票据见证了他们一家人32年来的慈善之路,1985年至今,一家人为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0万元左右,被誉为“雷锋家庭”。
1985年捐千元和千斤粮票
1985年5月,远在青海省的梁安伯接到老家亲戚打来的电话,称老家江安县底蓬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乡亲们受灾惨重。梁安伯听后,难过得直流眼泪,那时,45岁的他离开家乡已经25年,但是他对家乡一直心存感念。
家乡有难,岂能坐视不管?梁安伯和妻子商量,决定向家乡捐款1000元和1000斤粮票,这笔捐资在当时可以购买1万多斤大米。夫妻俩那时每月领取工资200多元、粮票60多斤,还要养育4个孩子。梁安伯夫妻的善举在家乡引起轰动,乡亲们奔走相告,受捐当地党委政府还专门向他们发来致谢的电文。
这件事给梁安伯的震动非常大,从那以后,夫妻俩热心慈善公益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止。
为恢复革命烈士荣誉奔走3年
每年清明节,前往江安县底蓬镇梁伯隆烈士纪念碑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恢复梁伯隆烈士的名誉,梁安伯为之奔走了3年,行程上万里。
梁伯隆是底蓬镇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参加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后,在重庆、成都先后创办了重庆高中、西南学院和西南大学,以教学为掩护,广泛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培养革命人才。1930年10月31日,梁伯隆在成都下莲池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仅26岁。后来,梁伯隆烈士的资料被损毁,他的经历和身份因而受到质疑,英魂含冤黄泉,梁伯隆家属的相关待遇也被取消。
梁安伯得知此事,寝食难安,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梁伯隆烈士的革命事迹。那时梁安伯在青海省茫崖石棉矿上班,一年只有1个月的休假时间,但从1975年起,他利用休假,开始了长达3年的奔走,先后去上海、江西、重庆、成都、北京等地,走访梁伯隆烈士曾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查阅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的有关资料。3年来,他行程上万里,一点一滴把梁伯隆烈士革命的足迹串联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中组部确认梁伯隆系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是革命烈士。民政部追发了《革命烈士证书》。获知消息后,梁安伯热泪盈眶,底蓬群众自发买来鞭炮燃放庆祝。
做好事代代相传
年过七旬的梁安伯夫妇,如今住在江安镇四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在邻居眼里,梁安伯夫妇是“爱管闲事”的人,夫妇俩出钱把整栋楼路灯全部换好、安装了防盗门,每年春节前,他们还要请人打扫楼道卫生。
从2002年起,梁安伯连续担任三届江安县政协委员,他累计写了近100件提案,全部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东风路破烂不堪,建议硬化;偏街小巷没有路灯,建议安装;城区天然气供气不足,建议天然气公司整改等,70%的提案得到组织认可立案和回复,他也两次荣获优秀提案奖。
2005年,“宜泸梁氏家族委员会”成立,包括4000多户2万余人,梁安伯被推选为族长。在他的倡议下,家委会成立了互助基金会,每年都要筹集善款用以资助大学生、帮助困难户、病人、贫困老人等等。据统计,互助基金会累计捐款28万余元。与此同时,这个家委会每年还要组织评选五好家庭、先进模范,鼓励大家崇善乐德。
受家风熏染,梁安伯夫妇的4个子女每年都要专门拿一笔钱给父母,用于支持慈善公益事业。32年来,一家人累计捐出善款30万元左右。
新闻推荐
□叶茜4月18日,据江安新闻网消息,“江安县青年创业者协会”为该县环卫工人建立起多个“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取水和休息服务站点,得到了当地环卫工人的点赞。众所周知,环卫工人的工作多是起早贪...
江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