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三届最美长宁人模范先进事迹

竹海长宁 2016-06-18 00:40 大字

陈学忠:诲人不倦的执着园丁宋召连:用爱相守的最美妻子严天会:乐于助人的铿锵玫瑰林华云:诚实守信的杰出青年廖家辉:平凡中彰显亲情美丽王庆均:热血救人的铁骨硬汉杜朝金:身残志坚的致富能人樊治容:植根田园的巾帼能手罗敏:自强不息的游泳健儿彭孝忠:脱贫攻坚的忠诚战士赵道华:“蜡炬成灰”35年永不变陈学忠:诲人不倦的执着园丁

他是一个信念执着的人,是一个意志坚韧的人,是一个敬业奉献的人,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务实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用辛勤汗水谱写着长宁教育事业新的诗篇,他就是长宁中学的高级教师陈学忠。

在教学活动中,陈学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推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班主任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督促到位、检查到位、处理到位、关爱到位“六到位”工作法,受到家长、学生的赞赏和领导的首肯。2010年,他被学校任命为新2010级年级主任,这个年级入口按宜宾市划线重本只有5人,三本以上划线只有26人,虽然生源较差,但他在新课改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开展了诸如行政领导、年级领导和高考学科的备课组组长带头上新课改展示课、以感恩励志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以比学赶帮超为载体的做学习主人活动、以新课改为题材的教师论文集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课改校的前列。

2010年12月26日,陈学忠的妻子被医院诊断出患有“脑瘤”,生命危在旦夕。他白天备课、上课,处理年级事务,晚上回家后坚持陪妻子散步,之后再回学校批改作业,等住校学生休息后查完年级寝室,再回家洗衣服做家务,照顾妻子,直至凌晨1点以后才得以休息。

2013年,长宁中学高考又传喜讯,陈学忠所带年级的重本上线人数38人,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文化本科上线人数462人,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本科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一名,为长宁教育创造了新的辉煌。

“学生能成才,是每一个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安慰。”陈学忠说,看着自己的学生能为社会作贡献,再苦再累也是无怨无悔。现在陈学忠和他的团队新2013级的全体教师正陪伴着学生们进行2016年高考,他们在不断谱写着长宁教育新的诗篇。

宋召连:用爱相守的最美妻子

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相守相依。“为了照顾瘫痪的丈夫,她甘愿终身不改嫁!”在长宁县竹海镇,有一名46岁中年妇女,9年来日日夜夜都陪伴在丈夫的病床边,洗脸、喂饭、端屎端尿,对全身瘫痪的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受大家的敬佩和尊重,她用坚毅、勇敢、善良、包容为社会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她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好媳妇”的宋召连。

家住竹海镇秀村12组的向友清、宋召连夫妻俩原本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的一次意外让丈夫颈椎骨严重受伤,从而导致了丈夫全身瘫痪。

“9年来我一直没有起过床了,身体也不能动弹。”向友清泪如泉涌地说,一天三顿都全靠妻子煮饭来一口一口地喂。家里吃好东西时,妻子都总是要先给他吃。“只要丈夫存在一天,我就要伺候他一天。”宋召连说,现在丈夫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了,大腿已经开始腐烂,她都长期用药给他敷腿,气温高的时候每天敷两次。如果丈夫要大便了,她就用手去帮他从肛门里抠出来,小便时就用盆子去接。在家中,丈夫需要吃什么,宋召连就想方设法的买回来,向友清的头发和胡子长长了,妻子就买来剪子和刮胡刀,为他理刮。同时每天还要为丈夫漱口和擦身。3年前,宋召连为了让长期躺在床上的老公见到阳光,就花了几百元,购买了一把残疾人轮椅回家,不定时地将其推到院坝里感受新鲜空气。

“农村的俗话就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论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也一直会守候我的丈夫。”宋召连坚定地说。9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的宋召连成为了长宁县孝老爱亲的标杆,她的家庭看似不幸,却得到了幸福的真谛,夫妻相守相依不离不弃,感动了无数人。

严天会:乐于助人的铿锵玫瑰

“我是共产党员,带头致富是我该做的;我为乡亲服务,大家幸福我也快乐。”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长宁县井江乡新田村2组严天会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话。做给乡邻看,领着乡亲干。多年来,严天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半边天,在巴掌大的小山沟里靠养猪养出了名堂,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形成养殖、繁殖、销售一条龙,不仅自家致了富,村里人也沾了光。

家有年迈的婆婆,还有一双正在上学读书的儿女,家庭压力如山一样压在严天会夫妻俩的身上。天生倔强的严天会和丈夫下定决心,要狠干一把,摘掉贫困帽。2008年,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购进了30只猪仔,在寒冬腊月里扩建自家猪圈,开始了生猪养殖之路。2009年初,经过90多天的精心饲养,30只猪纯挣了6千多元。通过辛勤的付出和科学养殖,严天会的生猪养殖之路越走越好,规模也越做越大。 2015年,她成立了家庭牧场——长宁县玉米坡养殖场。新建的养殖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育肥猪养殖厂房600平方米,母猪繁殖室300平方米。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严天会信心满满地说,她还要帮助新田村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富裕起来。她以低于市场价的猪仔售卖给困难群众,并亲自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帮助他们修建标准猪圈,安装水龙头,进行搭配饲料等,手把手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严天会的帮助下,新田村已有13户贫困户搞起了生猪养殖,带动生猪养殖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现在,在井江乡,一提起严天会这个名字,三里五村的人都赞不绝口。这个40多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党员凭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奉献,她的精神在大山深处如花般绚烂绽放。

林华云:诚实守信的杰出青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紧跟时代步伐,为人诚实守信。他用诚信为自己支起了一片蓝天,也为自己立起了口碑,赚得了人气。

林华云,桃坪人,大学毕业后开过面馆,做过统计员,23岁进入物流公司。兢兢业业的他,从普通业务员做到了分公司经理,再到大片区经理。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决定回乡创业发展莲藕产业。

在回乡创业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林华云把自己的莲藕基地扩大到1000多亩,实现年利润200余万元,带动农户190余户。他的创业成功,既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品质,更得益于诚实守信。

在外打拼多年的经历让林华云深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诚信,因此林华云一直都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2014年底,在林华云准备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租金时,林华云用行动践行了诚信的信条。原来,按照之前的合同约定,林华云每年1月之前支付农户当年的土地租金,价格按上一年9月30日的市场黄谷收购价格为准。而在当年一月,黄谷的收购价格有所上涨,比上一年9月30号的市场价格105元/100斤高出许多,农户希望能够将支付土地租金的价格有所上涨。考虑到农户反映的情况和当时的市场价格,最终林华云以120元/100斤的价格向农户支付了租金。

桃坪乡中坝村村主任黄永红告诉记者,如果林华云不按120元/100斤的价格向农户支付租金,而是按105元同样是合法的。因为合同已经签订好了的,是以每年10月份市场价格来支付。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林华云的商业道德,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亏欠农户。

凭着勤奋实干和诚实守信,林华云的莲藕事业蒸蒸日上。今年,他又把自己的莲藕种植扩大到了竹海镇及江安县。他用诚信为自己换来了口碑和人气,诚实守信的口碑和人气也支撑着他在创业的路上坚定前行。

廖家辉:平凡中彰显亲情美丽

在古河镇的兴河社区,有这样一位居民,他已年近六旬,但仍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孝老爱亲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用平凡的事折射出了美丽的光芒。他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廖家辉。

今年59岁的廖家辉即将迈进“花甲”之年,普通人在这个年龄已经过上了安静祥和的家庭生活,但廖家辉不同,他有一个60岁,出生七天就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哥哥,和现已58岁,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的弟弟,以及患有一级精神残疾的妻妹和妻妹的女儿需要照顾。

从2008年开始,带着母亲病逝前最后的嘱托,家境并不宽裕的廖家辉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他秉承着“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的信念,与妻子悉心照顾着这些兄弟姊妹。

一日三餐、梳洗打扮、泡脚按摩、洗澡换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事在廖家辉的生活中周而复始,8年来从未间断,他用自己瘦弱的肩头扛起了家的和谐。

哥哥廖家兴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容易走失。有一次,正逢赶集街上人多,哥哥因为病发而走失,夫妻俩立即放下手边正在做的小生意,在古河镇人口密集的大街和农贸市场到处寻找着廖家兴,在大半天的寻找后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巷找到了哥哥,他激动地与哥哥抱头而泣,不管廖家兴患了什么病,在廖家辉夫妻俩心中永远是他们的哥哥。

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廖家辉也十分重视对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多年来,他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时时勉励子女勤奋刻苦学习、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当记者问起廖家辉,是什么激励着你在逆境中艰难前行,他仅说了短短的一句话:“这就是亲弟老兄,一条路来的,亲情。”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却让人由衷的感到敬佩。

王庆均:热血救人的铁骨硬汉

下长镇新宁村退伍老兵王庆均退伍已经30余年了,回到家乡的他在村委会干过民兵连长,当过计生专干,也任过支部副书记,如今56岁的他早已卸下干部的担子,在家务农,但他仍然在这片热土挥洒着热血豪情,坚守着一名党员和军人的信仰,在他人危难之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拯救出四条垂危的生命。

2015年4月18日11时许,四位中学生在下长镇新宁村大帽山鱼塘内划船不慎跌入水中,命悬一线。刚从地里干农活回来的王庆均得知有人落水后,扔下锄头就飞奔到鱼塘,纵身跳水救人。他奋力的游向离他最近的人,将其拖到岸边,又返过身扑向水中去营救下一个人。在鱼塘深水中每救一个人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他的体力急剧地消耗着,但是他毅然顽强地与时间拼搏,从深水中拯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当王庆均奋力将3位孩子运到安全区域之后,却发现水面上已经没有了最后一个孩子的身影。尽管体力已经竭尽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咬牙一头扎入水中,试图潜水搜索最后一个孩子,但连续三、四次潜入水中都没有能够发现孩子的踪迹,几近虚脱的他开始呼救并报警。

后来,王庆均又和陆续赶来的村民一起使用拌桶来撒渔网捞人,当镇、村社干部,派出所民警和镇卫生院的相关人员到来后,他又加入到使用大网进行打捞救援的队伍中。13时30分左右,最后一位落水少年被打捞起来,但因落水时间太长,终无法挽回该少年的生命,医生几经抢救后宣布死亡。

“虽然尽力了,但是还是没有挽回最后那名孩子的生命,我很难过,也觉得非常遗憾。”回首起此事,王庆均感慨地说。救人后,积劳成疾的王庆均感到四肢无力、浑身疼痛,输了三天液后仍不见好转,在宜宾医院住了近两个月的院才渐渐恢复。

杜朝金:身残志坚的致富能人

幸福是人生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受了残伤而增加生理痛苦的人能有幸福吗?答复是肯定的:有!事业成就的耀眼,家庭和谐的温馨,社会人群的赞誉。有了这一切,你不感到幸福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杜朝金。

今年47岁的杜朝金双腿高位截肢,有一妻一儿,儿子20岁出头在外打工,家住梅硐镇东河村3社。

2010年在外打工的杜朝金,在一次车祸中双腿高位截肢,成为二级残废。车主无钱赔偿只是付了医药费和安装假肢费。他因为残疾只得离厂回家。回家休养了半年后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会坐吃山空。于是,杜朝金决定搞养殖,亲手搭建了能养50头猪的猪圈,能养2500只鸡的林下鸡场。

但新问题来了,由于盖房和圈舍修建杜朝金欠下近8万元债务。但他意志坚强、没向政府提任何要求。在与妻子商议后,决定夫妻俩养猪30头,养鸡2500只,辅之以耕种田地7亩,虽然辛苦,但却很充实。经过全家努力在2012年还清了全部债务。

2013年,杜朝金看到当地手工粉条加工原本远近闻名,却味道不佳,杜朝金看到了商机,他与家人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良心粉条一举获得了市场认可,普通粉条市场上只能卖4元一斤,而杜朝金家生产的粉条能卖到8元一斤,并且还供不应求,远销重庆等地。

现如今,杜朝金又打起了肉牛养殖的主意。杜朝金介绍说,下一步,他准备先期喂养15头肉牛试试水,如果效益好,在扩大规模养到50头牛。杜朝金算了一笔账,按一头牛能赚4000元,50头牛就是20万元。

东河村村委会主任张启江告诉记者,杜朝金虽双脚残疾高位截肢,但这几年来从没向村里面提出过任何要求。都是凭他一个人搞养殖,搞产业来把自己的生活改善好,他也影响到我们村里面几十户发展了养殖,他虽然说是残疾,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樊治容:植根田园的巾帼能手

现年45岁的樊治容在宜宾长宁县下长镇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父老乡亲眼中,她不仅是长宁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金土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更是一位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带着大家共同致富,敢想、敢干、敢于挑战的女强人。

樊治容是土生土长的长宁县下长人,教过书,经过商,精明能干的她在小有成就后,毅然选择了现代农业创业之路。2008年,樊治容尝试大棚种植西瓜,最终获得了大丰收,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09年5月,她牵头成立了“长宁县金土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吸纳156户社员,共发展了5000余亩西瓜,年产值2000多万元。经过了几年的品种引进、设施改进、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全省首家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竹海一品”西瓜。六年来,合作社示范带动在册农户3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500余户,采取“合同订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方式,农户年获收益1000万元,引领当地5000余人初步走上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致富之路。

2011年,樊治容在下长镇二码头社区成立了1000平米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聘请人员进行管理,免费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并开设培训室、检测室等无偿为群众提供服务。为进一步扩大农户的交易范围,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在2015年,她又将批发市场更名为康园农贸综合市场,尽管每年仅电费、水费等都有万余元,但是樊治容明确表态,永远不收群众一分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樊治容先后被评为“第九批长宁县拔尖人才”,宜宾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宜宾市劳动模范,全国妇女致富能手。而对于这一切,她并未就此满足。樊治容说,现在合作社正在申报市级知名商标,打算依托长宁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发展更健康、更优质的农副产品,进一步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罗敏:自强不息的游泳健儿

她是一个身残志坚,永不言弃的残疾游泳运动员。从自家门前的小河里,她一直游到了全国赛事的领奖台。无数荣誉的背后是她永不言弃的执着与坚持。她用信念跨过了身体残疾的障碍,用执着游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她就是长宁县残疾人运动员罗敏。

3岁的时候,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罗敏的右下肢残疾。但这并没有妨碍一个小孩子喜欢玩耍的天性。因为家离河比较近,罗敏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河边玩耍,慢慢也就学会了游泳。

在父母和周围人的鼓励下,懵懵懂懂的罗敏开始了自己的专业游泳训练。“那个时候毕竟年龄小,又在叛逆期,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就不想去了,那个训练太苦太累了。”罗敏介绍,一年四季365天,几乎360天都泡在水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敏的执着与坚持也获得了应有回报和肯定。在长达十多年的运动生涯中,她先后代表省、市、县共参加了六届省运会获得金牌30多枚;参加两届市运会获得金牌16枚,4次评选为“全国体育道德风尚奖”,6次评选为“全省体育道德风尚奖”。2008年,她还被选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在四川的传递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敏已不适合参加更多的比赛,但她并没有离开自己钟爱的游泳。而是以教练的身份,继续着自己的游泳事业。从2007年至今,她已教会了近300个孩子。而这其中就有获得四川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S4级50米仰泳银牌,150米混合泳、50米蝶泳铜牌的宜宾市“倒立男孩”、“全国自强模范”颜玉宏。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波折,一定要坚持下去,你所付出的,一定会有收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不要为了一点点困难就放弃了,心里要永不放弃。”回味着自己的前半生,罗敏表示,一定要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相信自己。

彭孝忠:脱贫攻坚的忠诚战士

“3月3日,他患上重感冒,仍在贫困户家中走访;3月5日在附近诊所就诊;3月6日因错过了最佳医治时间病情加重转宜宾第二人民医院治疗;3月7日下午2点45分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从大局出发、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处处做敬业模范带头的表率,他就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与世长辞的彭孝忠。

“虽然彭书记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敬业奉献的精神还一直鼓舞激励着大家。”桃坪乡党委书记朱仿涌介绍说,彭孝忠身前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正是彭孝忠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找准致贫、脱贫原因,探索出脱贫新途径,为乡上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道路。

应中成是桃坪乡大林村的贫困户,经过彭孝忠多次调查摸底和情况分析,今年3月3日,已经患有感冒的彭孝忠来到应中成家中,为他带去了脱贫致富好办法。彭孝忠一方面积极从精神层面鼓励应中成发展养殖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专合社+基地+帮扶对象”的工作模式,协调豪猪专业合作社为应中成提供了猪仔,进行一年两批次,一次养殖4头的合作模式。

虽然彭孝忠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应中成一家却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到今年下半年,每头猪仔我可以赚700元左右,一年可以赚5600元左右。”应中成激动地说,正是得益于彭孝忠生前的鼓励和帮助,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应中成只是彭孝忠生前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按照桃坪乡“五个一”脱贫举措,彭孝忠生前还帮助引进绿洲专业合作社,种植羊肚菌、竹荪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150余亩,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困难问题。同时,还帮助建立天鹅养殖基地,发展油牡丹种植业等产业。

赵道华:“蜡炬成灰”35年永不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长宁县长宁镇桂平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35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在艰苦的乡村学校工作。一人一班包班工作,小病大病带病坚持工作,坚定不移地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为人师表,用心呵护学生,用爱心激励学生,感化学生,在德、能、勤、绩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81年的春天,风华正茂的赵道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而这一教,就是35年。在这35个春秋里,赵道华与老翁镇大堰小学相依相守陪伴了8年,在羊古山顶与寒风、烈日、饥饿抗争了16年,随后,赵道华又来到桂平小学。虽然身体残疾、又患有遗传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但是,赵道华始终义无反顾的站在教学的第一线。

气管炎发了,赵道华就请医生到班上来打点滴,一边输液一边上课;赵父过世下葬的几天时间里,赵道华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到学校安排好工作再回家;其他老师有事耽搁,赵道华就主动帮助代其上课……

2012年,由于桂平小学操场与公路接壤,当时又没有学校大门,常常有车辆在操场倒车,给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赵道华就带着2010级的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和公路的分界处挖出一条长20多米、宽0.5米、深0.8米的隔离壕沟,解除了桂平师生最大的安全威胁。   

“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但改变不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病痛消弱了我身体,但消弱不了我为长宁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赵道华表示,今后,他还需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完善自我,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发展长宁县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组稿件由宋成均  刘宇成 熊波 王超 罗铭春  提供)

新闻推荐

桐梓镇推进基层信息化办公

本报讯(陈勇李晨坤)“周文书,你也要去江南职校深造啊?”8月4日,在江安县桐梓镇踏水桥村江南职校门口,笔者看见一位村民对村文书周代云打趣说。细一打听,原来周文书这是要去参加桐梓镇组织的村(社区)文书电...

江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