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在路上的那些感动

宜宾晚报 2015-11-07 20:53 大字

当记者,有甜,有苦,有酸,有辣……但永不放弃的是,恪守新闻理想,遵守职业道德,坚守做人底线。一路走来,记者们初心不改,被别人那些事,或者自己这些事,悄悄感动着。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这些感动汇成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文字,让您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纸媒记者

初心不改

晚报记者 陈道强

曾有一位同事去小区采访,小区门卫挡住不让进去,听说是记者,门卫有些不屑:这年头,记者多了是。

的确,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下,每个人都可以随手在朋友圈里发发信息,这个圈子里,他充当了一个“记者”的功能。但是,他不能说是一名正儿八经的新闻记者。

上个月底,有幸赴福建泉州参加由泉州晚报承办的采风活动。泉州晚报社大楼位于泉州市区最繁华路段,离万达广场5分钟路程。整个大楼20来层,有职工800人,报社拥有3份报纸、1本杂志、1个网站和多个领域的产业。比如,房地产,家政服务,学校,影视基地。

参加采风的是全国晚报社的总编、记者们。所有成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承办方实时在群里直播活动情况,第一时间让大家看到最新的新闻,有文字,有图片,还可以视频。

纸媒转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必须的。抢速度的用实时直播,做深度的放在报纸上,取长补短,融为一体,从单一的纸媒走向立体的全媒。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身处纸媒其间的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

九瓦台灯

晚报记者 张新

今年夏末秋初,荷花刚开尽的时候,一群鲁迅文学奖的诗人来到宜宾。在三天的采访与报道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50后”女诗人。她一开口,便让人体会到久违的灵魂之美,字字句句,温柔沉静,莹润饱满。

她应邀谈文学。她说,文学跟世间通行的成功学相悖,文学让人心变软,不会让生活更风光,但是文学滋润人的灵魂,让人在现实外还拥有诗意的世界。

在现实之外,还能书写和拥有诗意的世界,这也正是宜宾晚报的副刊所做的。由宜宾本土作者写作的这些千字美文,分行诗歌,文化人与事,或一段传奇故事,一些爱的絮语,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阅读、段子、朋友圈大浪冲刷的时代,它们显得“无用”,然而在这“无用”之中,它们努力提供的是一点美,一点情怀,一点浪漫,以及静水深流的力量,滋养灵魂,让心胸舒展。

很多年前,歌手朴树形容过自己的歌是“九瓦台灯”,不耀眼,只在夜里安静、沉默地发光。作为晚报副刊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入夜时分,拧亮这盏九瓦台灯。我们期盼读者通过文字,感到到这光亮,像看到冬来之日雪花扑落窗前,像雪化之时春天悄悄冒出蓓蕾,能让内心的某个角落泛起温柔的涟漪,又或者,在欢喜之时找到共鸣,在经历伤痛时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风雨南门桥

晚报记者 毛开云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每天上下班,必经宜宾城区南门桥。晚报快14岁了,南门桥见证了我的晚报生涯,记录了我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我的无数感动。

因为当编辑,因为编要闻,深夜下班是常态,到家后被喊回单位,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夏天的一个深夜,我下班回家经过南门桥。刚走到桥中间,雨,突然瓢泼似地下起来,突然刮起的大风,把伞把瞬间吹断。伞不能再用了,为了保护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手机,我顾不上斯文,赶紧脱下上衣,把手机一层一层地迅速包裹起来,夹在腋窝下,狼狈地跑回家。

当了落汤鸡,洗个热水澡,真爽!澡还没洗完,突然,单位同事来电话:“有条新稿件明天要见报,上面才通知的,不好意思哈!”既然同事都说了不好意思,我还好意思说啥呢?马上穿好衣服,拿把好伞,再次冲入深夜的雨中———上班去!

城市被暴雨冲刷,街上行人极少。换完稿件,接近凌晨两点。雨还在下,回家再洗个澡,还特别洗了个头,吹干、睡觉。那一夜,总是睡不着,雨中的南门桥、被风吹断伞把的雨伞、赤裸着上身用衣服包住的手机、改动前后的晚报,反复在眼前出现。我居然被自己感动了。

无怨,难做到;无悔,定做到。既然选择在纸媒坚守,既然誓与晚报风雨同舟,既然下定决心为读者服务,我就义无反顾,每天坚持往返于南门桥,不管风吹雨打,理当勇往直前。

一次难忘的采访

晚报记者 庄歌尔

6月2日江安县四面山镇遭受暴雨袭击,受灾严重。我和几位报社同仁前往采访,采访过程不仅让我难忘,更让我感动。

3日清晨5时许,我还沉醉于睡梦中时,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短促而清晰的采访安排,当日凌晨,江安县四面山镇遭受暴雨袭击,受灾情况不明,马上前往事发地采访。

接到这一任务,我马上清醒过来,“灾情就是命令”。匆忙穿上衣服,带上设备马不停蹄地与三位同仁迅速行动,赶往事发地点。

一路上,大雨下个不停,即将到达目的地时,雨下得更大了,道路已经被洪水淹没。为了第一时间拍摄到当地受灾的情况,我艰难地行走在淹没过膝的洪水中,在当地老乡的引导下,进行采访拍摄。

当时,南井场镇的整条街道已经被洪水淹没,突如其来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许多当地居民的家园。居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相互团结,互相帮助,携手将损失降到最低。

没采访多久,我全身已经被雨水打湿,当地群众得知我是宜宾晚报的记者,主动地把雨伞撑到了我的头顶,为我遮风挡雨,方便我拍摄。有的硬是要我到他们家去休息一会,有的拿出干净的衣服让我换上,有的给我递上了热水,他们热情质朴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虽然在那一刻他们是受灾群众,但他们在自己受灾的同时,依然会真挚无私地帮助别人,这种精神让我至今难忘。

采访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我将拍摄到的宜宾人民英勇抗击自然灾害的感人照片传至新华社图片库,并成为全球性通稿,被全国多家媒体刊发。

第一次采访“幕后英雄”

晚报记者 江华

5月15日,我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采访市委副秘书长、常委办主任昂川。就在前一天,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当天下午两点过,媒体记者们如约而至,昂川坐在市委办会议室圆桌中间。经市委组织部相关领导介绍得知,昂川因事迹突出,拟推荐评选四川省践行“三严三实”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我一个做台后工作的,哪能走到台前呢?再说,基层一线的领导和同志才辛苦呢!”昂川婉拒道。不过,他最终还是执拗不过大家。一谈及自己的工作,他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同事及下属谈起昂川,总有说不完的话。整整一下午,我不停地做笔记并录音,感觉包里装得沉甸甸的。

我将录音整理出来,足足有十多页。如何提炼主题、选好角度,我一时不知所措。我没有急着下笔,总是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着。后来我觉得,既要报道好昂川这个典型,也要报道好社会关注的常委办所做的工作。当然,报道的目的还要深化“三严三实”主题。于是,我在写稿中,看重短小细节之处,力求以小见大,并配发了记者手记。

5月27日,晚报先期推出《当优秀已成习惯———记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昂川》后,我和摄影部主任庄歌尔又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从而得知6月30日,昂川从成都领奖归来。四川省践行“三严三实”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他是50个获奖者之一。7月2日,晚报以《昂川:平凡岗位上的“老黄牛”》为题,配发了整版图片报道。对于这两期报道,市委常委办还联系本报将其作为资料收藏。

昂川还谈到,对于典型报道切记不能人为拔高,这样会脱离群众,反而没达到宣传报道效果。这句简单诚挚的话,也算是我第一次采访“幕后英雄”的收获吧。

新闻推荐

眼科 一扇心灵的窗口

□陈海龙江安县中医医院眼科是医院的重点建设专科,属“北京同仁医院”远程眼科会诊基地。现有医护人员14人,其中医生6人:包括副主任医师2名,医师2名,见习医生2名。护理人员8人:护师2人,护士4人,规陪护士2...

江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