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江安国立剧专
□ 兵点
在抗战最激烈艰苦的时刻,江安人热情接纳了剧专,剧专师生也为朴实的江安人送来了文化新风。从南京到重庆再到江安,江安人民与剧专师生之间的情谊,也犹如这浩荡的长江之水般深厚。
江安县城一隅,有一处古老的建筑,青瓦、红墙、飞檐,在摇曳多姿的绿树掩映下显得古朴而生动。门口围墙上,“中国戏剧摇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便是国立剧专旧址。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始称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创建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先后迁于长沙、重庆等地,为了彻底摆脱战火的袭扰,1938年底,受江安乡绅的隆重邀请,迁于江安,并在县城的文庙安营扎寨。1945年夏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1949年后,剧专与原华北大学艺校、东北鲁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
江安远离抗日战争的烽火,剧专师生在此躲过了南京大屠杀和重庆大轰炸,并以此为基地创作了大量优秀戏剧作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剧专办校14年,校址几经迁徙,而在江安办学达6年之久,是时间最长,生活最丰富,也是最出成果的黄金时代。曹禺在迁居江安以前就是有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和《原野》曾经轰一时,来到江安后,他创作灵感勃发,接连完成了《正在想》《蜕变》《北京人》等剧的创作。
如今,剧专旧址还保留着曹禺当年用过的老旧书桌。曹禺创作《北京人》,灵感也来自江安人。有一次他在街上见到一个走路姿势、说话腔调都很独特的乡下人,便一路尾随观察。结果此人误把曹禺当成土匪,飞快跑到亲戚家求救,待亲戚一家杀出来,才发现是剧专的曹禺。
另外,吴祖光的《正气歌》、杨村彬的《清宫外史》都是在江安写成的。从1939年起,剧专演出的剧目共241个,其中在江安就上演了144个,江安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蜚声海内外。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剧专师生的生活十分艰辛。剧专要生存,重要的途径就是演戏。但那时江安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哪有多余的钱来看戏?时任校长余上沅便想出凭物看戏的办法:演出在收门票之外,没买票的只需交点吃穿用品便可入场。于是,师生们在江安逢赶场天的演出上,总能看到江安人提着一只鸡、一块肉、几棵青菜换票。
在剧专陈列馆保存的一张照片上,记录了这艰辛的一幕———剧专师生演出曹禺作品《日出》,检票处的地上堆了一地蔬菜、草鞋等生活必需品。正在检票的一位老太太手里提着一块肉,旁边等待入场的观众则端了三屉馒头。当时,有观众为看戏,砍了半头猪肉送过来,在当年通货膨胀失控之时,这半头猪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张戏票,就连三屉馒头也比戏票值钱。但是江安人知道剧专师生困难,便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抗战最激烈艰苦的时刻,江安人热情接纳了剧专,剧专师生也为朴实的江安人送来了文化新风。从南京到重庆再到江安,江安人民与剧专师生之间的情谊,也犹如这浩荡的长江之水般深厚。
时光荏苒,抗日战争胜利迄今已70年。大师犹在,光影留存!
新闻推荐
近日,江安县淯江滨河公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焊接建设景观用的钢材。江安在城市建设中,将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市场化运营,将基础设施、安置房建设以BT、PPP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
江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