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竹簧工艺:竹上诗画意 功夫在刀外
晚报记者 张新
竹簧,又名反簧、翻簧,因天然色泽近似象牙,故有“竹象牙”的美誉。它本是楠竹内壁最里面的那一层薄薄内胎,经由竹工艺大师之手,被赋予文化与神韵,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据史料,江安竹簧工艺早自1850年起,经过160余年的传承,至今已历6代。2008年,江安竹簧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已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如今,这项艺术与市场接轨,继续推广、传承,迎来新的发展,从而形成江安竹簧工艺长盛不衰的现象。
■ 以刀代笔见匠心
制作江安竹簧需选取5年以上的优质南竹,要经过原材料制胚、工艺品造型、绘画与雕刻、打磨与涂饰等制作工序才能完成。其中,绘画与雕刻环节最见匠心。在竹簧半成品上,可进行书法绘画,也可进行雕刻。竹簧表面娇嫩,薄如宣纸,直接在上面绘画、书法,可表达万千意境。竹簧雕刻技艺有阴雕和阳雕之分。阴雕是以刀代笔,直接或将图案或书法的线条雕刻下去,高水平的竹簧雕刻,通过用刀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或典雅、或雄浑、或精致、或苍茫的诗情画意,然后染墨作色,便可完成。阳雕是在设计好的竹簧半成品上进行雕刻,雕刻时保留图案部分,将其他部分铲除,留出下面一层竹簧(俗称“堂子”),要求图案精准,堂子平整无伤痕。
在江安从事竹簧雕刻的艺术师们,兼美术家、书法家、雕刻家于一身。他们胸中有山水,刀下留诗画,自图自刻,以刀代笔,在竹上表现笔墨趣味、诗情画意。
江安竹簧工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华一的代表作是“长江颂”系列。“长江颂”一号是高39.5厘米、直径22厘米的竹雕,雕刻了400多天,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长江颂”二号上有楼台亭台、孤帆远影、人文风情,还有无景无人、白云悠远的“留白”,交相辉映,浓缩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神韵。
另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国富,则有历时近一年雕刻的竹雕笔筒“四大名楼”的代表作,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等四大名楼在竹雕笔筒上汇聚,一展名楼风采和竹雕艺术魅力。
■ 雕刻功夫在刀外
为了完成这些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竹簧雕刻,江安的雕刻艺术家们都吃过不少皮肉之苦。
在学习雕刻之初,何华一砍竹子时,差点将自己左手食指关节砍掉,至今他的左手食指仍然比右手食指短一截。钟国富也是满手伤痕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华一家里大小雕刀不下200件,每一把雕刀都由他亲自打磨;钟国富的刀具也全由自己锻造,出门表演展示时所带刀具有四五十把。但他们表示,竹雕作品优秀与否,讲究的是“刀外之功”。
何华一说,竹雕最难的不是技法,而是整体构图、命题、题材的选择,最难表现的不在深度和繁复度,而在于如何在方寸之间,展现气象万千,因此雕刻师第一必须具有绘画技艺,第二必须有诗情画意。而意境的获得,则要读诗词、写文章,创作出的作品才能体现文化修养。
钟国富曾创作过圆竹皮雕帽筒“清晨入古寺”,就是以唐代诗人常建的诗“清晨入古寺,禅房花木深”诗意为主题,以刀代笔显墨韵。
■ 竹簧工艺有市场
在江安工艺大师们不断努力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引导下,江安竹簧工艺后继有人,也打开了市场。
从2010年起,宜宾市林科院竹研所、市竹业协会、江安县竹工艺协会联合在蜀南竹海景区内举办竹雕高级工培训班,重点培训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竹雕普通雕刻工。2011年,江安县在该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建立江安竹簧工艺传习所,举办竹簧工艺培训班。截至目前,江安县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培训基地,开设竹簧技艺课程。
为展示江安竹文化和竹木工艺,江安何氏竹工艺有限公司在江安竹都大道建成了宜宾市竹木艺术品陈列馆,2013年起向参观者免费开放。陈列馆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楼,在淡淡的竹香里,参观者们可慢慢欣赏大师手雕的竹簧藏品、竹雕精品,感受竹簧竹雕之美。陈列馆二楼还开设了传习区、工作室,定期开设竹工艺培训课程,由专业的工艺师傅指导学习雕刻技术。这些举措,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竹工艺品,也让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人聚在一起。
新闻推荐
万敏闵勇智报道为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年以来,江安县底蓬镇政府投入资金90万元,对全镇的18个村(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截至昨(24)日,新建的村办公室的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底蓬镇政府先后投入30...
江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