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江安引来台湾客人

宜宾晚报 2015-03-17 23:17 大字

晚报讯 3月15日,“中国筷子侠”文伯琳向台湾电视公司《寻奇》栏目展示了他的“筷子射穿桌子、木板、搪瓷和他手撕瓷盆的绝技功夫。并且,台湾电视公司一行7人还拍摄了江安的仁和百竹海著名景点“响水洞”和夕佳山古民居婚俗表演场景,也把国立剧专陈列馆、江安竹工艺、红桥猪儿粑和农村九大碗等摄入了镜头。

■“响水洞”其实无洞

仁和百竹海的“响水洞”,山清水秀,“响水洞”其实并无洞。人站在石壁下,侧耳细听,传来一阵流水声;而人离开那个区域,水声则消失。这个自然奇观,游客解不开其中的奥秘。

■夕佳山民居历史丰润

据了解,夕佳山民居始建于公元1612年,是由江安县的土著居民席氏家族选址修建的私宅(命名席家山),后由江夏移民黄飞玉购买作为私宅。黄家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先后对住宅作了大型扩建和维修。1859年9月28日,黄家第七代聘请川南著名工匠曾备儒主持重建夕佳山;后又经过黄家第九代孙、第十代孙多次修建与扩建,使夕佳山民居的古建筑群更加完整。解放后,夕佳山民居被收归国有,曾作为留耕区粮站的一座粮仓,后成为江安县委党校,古建筑得以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

如今,古朴典雅的夕佳山民居占地面积105.7亩,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有大小房间123间,有大小天井11个。夕佳山古民居是典雅精巧、精雕细琢的古建筑群,于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剧专扬抗战文化

江安的国立剧专,是著名的抗战文化基地。成立于1935年10月的国立剧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从南京转移到大后方,1938年春到重庆,1939年4月迁到江安。这段时间是剧专生活最丰富的时期,在教学上名师荟萃,人才培出。

那时,剧专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吃“八宝饭”(米中含有泥、谷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点桐油灯。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学校举行了“凭物公演”(演戏不卖票,观众只要带多少不拘的食物就可入场看戏),每逢演出,江安小城犹如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有的观众拿着一块猪肉、或提一篮鸡蛋,或背一筐疏菜等,涌进剧专观看演出,使学生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当今中国戏剧、电影、文学艺术界许多名家大师曾在江安生活学习多年。

国立剧专在江安办学的6年中,与江安人民结下了浓厚友谊,戏剧大师曹禺的《北京人》、《蜕变》、《正在想》、《三人行》的创作和《家》的改编都是在江安期间完成的,《北京人》中的许多生活原形,就是曹禺在江安十字口茶楼喝茶时搜集而来的。

■竹工艺成为江安名片

江安竹工艺是先人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利用楠竹为基础材料,在竹材上雕刻人物、动物、山水、风云、楼台、亭阁、江河、花草等,展现出江安竹工艺精湛的艺术水平和高超的构思,江安竹工艺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一等奖50多个,竹工艺江安的一大名片。

目前,江安县拥有中国竹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闵勇智

新闻推荐

要赶长途 等了一天不见车来

晚报讯16日,一些珙县、长宁、江安等地的群众,一早来到乘车地点集结,可到了下午5点也不能上车出发,大家心里是非常着急。记者接到旅客反映后,前往采访了解相关情况。旅客———买了票却...

江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