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制度“金钥匙”破解民生难题

四川日报 2014-09-29 12:06 大字

江安县以群众诉求为第一信号,以发展民生为第一抓手,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

主题聚焦

□李达 本报记者 刘春华

9月15日,江安县水清镇低保户王富荣在村办公室门口公示的无能力建房户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明年春节前我就可以住进新房了。”

自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江安县以群众诉求为第一信号,以发展民生为第一抓手,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着力完善践行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王富荣的欣喜正是来自“江安县农村无能力建房特困户保障房建设制度”。

整合资金集中帮扶助农村特困户建房

60岁的王富荣是江安县水清镇解放村村民,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仅靠政府救济维持生计,一直住在不安全的土瓦房里。

今年3月,江安县委书记曾明全在红桥镇、水清镇等地“走基层”,了解到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像王富荣这样的残疾困难群众,即使有危改和扶贫建房补助也修不起房。“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困难群众的事情更要早办急办。”曾明全说。

针对因疾病、残疾、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仍居住在危房而无能力建房的困难群众,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江安县农村无能力建房特困户保障房建设制度”,通过整合财政、民政、住建、扶贫、残联、国土、计生等7个部门的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投入600余万元,采用新建、修缮等方式帮助特困户住上安全房。

在摸排全县情况后,今年该县已确定对148户住房条件急需改善的农村无能力建房特困户进行帮扶。

县领导联系帮扶助后进党组织转化

“县委书记联系帮扶,镇党委书记担任村第一书记,这是从没有过的事。”9月15日,江安县红桥镇水河村村支部书记应宽祥告诉记者。

水河村长期戴着“后进村”的帽子:村级党组织没有活动阵地,交通闭塞,没有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镇低1900元。在江安县,有34个这样的“后进村”。教育实践活动中,江安县制定出台《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后进村制度》,规定每位县级领导干部对口联系1-2个“后进村”,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走访党员群众不少于60户,带着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下基层,切实改变后进村落后面貌。

县领导到水河村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查找后进原因,制定发展规划:村里整合28万元资金修建250余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新建、硬化村级水泥路2条3.5公里,规划稻田养鱼100亩、核桃500亩、葡萄50亩、荔枝50亩、杂竹500亩。

通过制度这把“金钥匙”来破解民生难题,自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江安着力把作风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内容纳入制度轨道,已相继修改完善制度19项,新建制度16项,新拟建制度21项,废止不合理制度3项,党风政风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江安国税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江安国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积极发挥国税部门职能,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据介绍,通过取消部分涉税资料的报送,实行“免填单”业务,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国地税联合办税窗口、建设国地...

江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