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宜宾日报 2019-11-20 00:40 大字

□曾水向

2016年某的天,宜宾某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介绍宜宾历史沿革的文章,同时,配发了一组100多年前宜宾的老照片。

当日,我通过手机看到了这条图文并茂的信息。而就在我看到那些非常珍贵的“宜宾老照片”时,突然看见了其中一张川南边城——原珙县“老县城”的黑白照片。

因为,老珙县城是我的“衣包”之地,我在那里土生土长,从1950年1月参加工作直到1992年6月退休,几十年都住在那里,所以对它的整体面貌和每一个角落都比较熟悉。很显然,该照片的切入角度是从县城的南面(有点偏东)为近景的。画面中的城门、城楼和它右边联着城墙的炮台以及城内的文庙(珙城小所在地)、高耸的德行山、魁星楼等地标建筑,都出现在照片之中。由此,我满有把握地判定,宜宾某微信公众号上是错把珙县“老县城”的照片当成宜宾“叙州城”了。

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再造成历史性的误导,我应把这张照片的真相告知相关部门。于是,我首先到了市档案馆,找到负责这方面档案资料的工作人员,在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打开电脑,搜索出了那一组“老照片”(原来珙县“老县城”照片就在其中),因没有单独说明,更未标注作者姓名,仅留下了“1915”四个代表摄影年份的数字。我仔细一算,这张照片已过去101年。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这批照片是何时征集到的也记不清了,更搞不清楚这张摄于1915年的是否就是珙县“老县城”的照片……据此,我给市档案馆提了个建议,希望往后有单位再来借用档案照片,一定要给别人说清楚,以免出错。

在得知宜宾某微信公众号推出那篇介绍宜宾历史沿革的文章是由宜宾市地方志办张主任撰稿后,随即又造访了市地方志办。据张主任介绍,那篇稿子确是他写的,而图片则是微信公众号配的。

至此,事情算是真相大白。上述这张摄于1915 年的珙县“老县城”照片的发现,无疑填补了它在珙县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空白,作为档案资料自然是非常珍贵的。

据我个人的分析判断,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当年来宜宾的某位传教士所拍摄的。鉴于那时的内地,除有极少数私人开设的照相馆外,几乎没人在用相机。但最近,我通过网络搜索,查到了1902年,美国著名旅行家盖洛曾来到中国,他从上海入境,然后顺长江逆流而上,历经上海、南京、武昌、重庆、宜宾等地进入云南。1904年,他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出版,书中插图100余幅,其中有10多张摄于宜宾,内容涵盖城市建筑、文物古迹、宗教及人物,是迄今最早拍摄宜宾的照片。此外还有一说是,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葛维汉,曾在宜宾居住5年,也为宜宾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镜头。据悉,如今美国斯密斯索尼学院还保存有葛维汉留下的有关中国的400多张照片,内容涉及宜宾民俗和羌族、彝族、藏族及苗族地区。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这期间,葛维汉就曾多次到过珙县,还赠送书籍、篮球、足球给王武寨学校,并帮助该校修建了运动场,推介王武寨苗族学生到华西协合大学附中读书。他还在珙县油榨坪小学任过教,住苗寨,与当地人关系友好。他还把受赠的和买的苗族蜡染服装、牛皮鼓、芦笙等收藏在华西博物馆里。我猜想,盖洛是否到过珙县?史上没有明示。那这张珙县“老县城”照片,说不定便是葛维汉在1915年某次去王武寨的往返途中,路过珙县城时所拍摄的。猜想终归是猜想,查无凭据,拍摄者究竟是谁?只能留待考证。然而,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还给这张照片以本来面目,为历史立案存档。确切的说,这也是珙县人的企盼。

新闻推荐

珙县交通运输局 为民服务解难题

本报讯(吴兰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珙县交通运输系统的党员干部着眼运输服务、工程建设、道路保畅等民...

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