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五闹元宵 龙灯要数天花坳

华西都市报 2016-02-22 15:59 大字

烧火龙

打铁花

一个延续 400 年的习俗

中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已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在宜宾高县,一直有正月耍龙灯,元宵节烧火龙的习俗。当地人一说起耍龙灯,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花坳”龙灯,特别是在那些古稀老人的口中,会津津乐道的讲出许多关于“天花坳”龙灯的故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历史缘由

延续400年伴随美丽传说

“天花坳”位于高县落润乡大楠村田坎上组,自明朝中期以来,该地就有了耍龙灯的习俗,至经已传承了400多年,“天花坳”龙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已经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烧龙灯”的热闹场面,更是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

相传1615年的某一天中午,午后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色光芒,随即一条真龙在田坎上组上空飞舞。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当地民众自发捐钱捐物修建了庙宇,取名宏开寺。从此之后的每年春节,当地百姓均以舞龙的形式来庆祝丰收,祈祷平安。

1665年,清军入关,张献忠退入四川,四川境内战祸连连,而高县境内却幸免于难,并无战事,当地民众认为这是“真龙”的保佑,把宏开寺更名民“毋庸寺”,寓意消灾免难,避免战乱。1765年,正值清朝盛世,当地知名人士曾焕飞等民众对“毋庸寺”进行修缮改建,后更名为“文昌宫”。1865年,当地群众张起忠、王正都、张起清、蒲永安、刘焕章等将文昌宫迁到天花坳进行了重建,自制了锣鼓等响器,从此天花坳文昌宫名号由此产生,并延用至今。

久负盛名

高县首富每年座上宾客

从清朝同治年间起,天花坳民众每年春节都会以舞龙的形式来纪念和传承龙的精神,祈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从此以后,天花坳文昌宫龙灯远近闻名。

当地群众介绍,兜字山下王家大地主当时是高县首富,每年都要专门下请柬邀请天花坳龙灯前去舞龙,还用各种烟花、火炮、“铁水花”、“竹筒花”等进行“烧龙灯”。

1945年,由当地名众钟文顺、周上宽、罗本利、黄民清、陈承会、周上伍、罗传炉等重新购置了钟鼓响器,每年春节都要组织舞龙人走乡串户朝贺乡邻民众,恭祝乡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中国成立后,原高县县委书记杨忠煌只要听说天花坳的龙灯进城,都要亲自主持接待工作。在高县的各类龙灯比赛中当然也少不了“天花坳龙灯”的身影,“天花坳”舞龙人以团结、勇敢的精神和一流的舞龙技术技压群龙。特别是在罗场新街落成庆典上和柳湖公园的烟花晚会上,其他龙灯被烟花和焰火“烧”得不敢上场,天花坳龙灯的舞龙人依然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在“龙衣”被烟花烧得片甲不留的情况下,依然穿梭、奔跑于烟花之中,天花坳龙灯由此更加名声大振。

焰火盛典

正月十五到天花坳闹元宵

天花坳龙灯是高县境内唯一有据可查且流传数百年的龙灯。当地舞龙人在地处偏远山区,平时没有业余时间培训的情况下,将舞龙习俗百年流传,他们追求的不是一流的舞技和舞艺、也不是金钱和名誉,而是让百年的文化得到传承、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天花坳龙灯都受到了各界知名人士的关注,每年都会捐资捐物支持灯会,亲自指导烟花晚会。每年春节,当地村民都会主动的捐钱捐物支持办龙灯,舞龙人也从不需要任何报酬,舞龙所得收入均全部用于举办焰火晚会。

近年来,当地支部、村委也对天花坳龙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很好意见和建议,高县落润乡党委、政府也对天花坳龙灯进行了包装宣传,立足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了品牌打造。

2015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天花坳龙灯在舞龙场举行了文艺演出和焰火晚会,迎来的周边乡邻、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看。今天是2016年元宵节,天花坳龙灯又将为大家带来火树银花的焰火晚会,正月十五闹元宵,闹的就是一个喜庆和吉祥。喜欢热闹的朋友们,不妨去天花坳看看这传承数百年的烧龙盛典。

彭万松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肖莉莉摄影 彭万松

新闻推荐

百岁老人行动不便民警接力背他到派出所办身份证

百岁老人办理身份证一张身份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最基本的身份标签,也是最常用到的身份证明,但对于宜宾市高县可久镇永和村的唐孝初老人来说却得之不易,因为已有百岁高龄的他长年瘫痪在床...

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