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色水产养殖贫困村农户尝到甜头

四川日报 2013-10-28 14:46 大字

□张帆 本报记者 钟晓晴

10月17日,58岁的牟成芳背着手,悠闲地在自家新修的水池边转悠。

去年3月前,老牟还只是个老实耕作的农民,他所住的长宁县富兴乡伏龙村,还是路不通、房子老旧的贫困村。外出打工,是村民们的首要选择。可现在,他眼前的村庄却“新”味十足——新路、新房,80%的农户家都新修了池子。

不仅是伏龙,周边的云盘村、合江村也同样蜕变。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三个村庄如何有这样的巨变?

“没有这些新池子,我们今年就修不起这条新路,盖不起这些新房。”三村联合党支部书记陈少奇的一句话,顿时让人感觉到了这些池子的“魔力”。池子里到底装了什么?

“装的就是‘娃娃鱼\’!”“娃娃鱼”,学名大鲵,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在老牟的眼中,“娃娃鱼”最大的“功效”则是致富。“一亩山地建池喂‘娃娃鱼\’,一般可养2000条,每条年利润不会低于100元。”算下来,一亩池子年利润高达20万元。

原来,富兴乡境内山地多为喀斯特地貌,暗河、冒泉众多,有水源岩洞50余处,溶洞空间面积达10万平方米。2001年,原宜宾市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世武到该乡合家村考察,经过化验,发现合家村这股地下水无污染,夏季水温23℃,冬季14℃,水的微量元素含量达到珍稀鱼生活要求。四周又青山环抱,是从事珍稀鱼养殖的好地方。

2012年,富兴乡提出建设集休闲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珍稀特色水产园区这一概念。计划在伏龙、云盘、大云及合家等村范围内,采取岩洞建池养殖和引溪河水建塘养殖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方案,打造以养殖洞水“娃娃鱼”为主,鲟鱼、胭脂、岩鲤、青波、白甲、黄辣丁等优质鱼类为辅的特色水产养殖区,形成15公里的特色水产养殖环线。

但是,养殖业毕竟投入大、风险高,要发展也并非易事。技术怎么办?该乡与辖区内的水生珍稀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签订养殖技术帮扶协议,为专合社提供“娃娃鱼”、中华鲟养殖技术支持。钱从何处来?该乡争取到长宁县竹海农商行的支持,通过联保联贷等方式获得政府一期贴息贷款705万元。与此同时,富兴乡还积极争取市县涉农项目支持,完善池塘、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就这样,富兴乡的特色水产园区从无到有,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建成养殖池、塘面面积400亩池,养殖户从去年的23户激增为245户,并成立洞水特色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会员达105户。村支书陈少奇告诉记者,从去年到现在已发了1.8万尾“娃娃鱼”到农户手中,马上还要发放6000尾,目前,这个特色水产园区已养殖了“娃娃鱼”、鲟鱼、胭脂、岩鲤等特色鱼类共计20余万尾。“还供不应求,都是老板上门来收购。”“从去年到现在,光‘娃娃鱼\’我就已卖了近百万元。”率先发展特色养殖的伏龙村村主任李仕才尝到甜头后,与陈少奇一起,以个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无偿垫资支持村道修建。

该村计划在三年内把特色水产园区养殖面积扩建至2000亩以上,年产珍稀成鱼5万公斤,实现年产值近1亿元,带动500余农户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问题清单”逼出问题整改责任

□王旭李洪泽本报记者钟晓晴4月12日,星期六。长宁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的办公室里,大家都在忙。“这几天,我们收到了10多张关于限时解决园区内企业困难和问题的‘问题清单\’,如果解决得不好,是销不到账...

长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长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