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东征”与招远地名

烟台日报 2021-02-01 09:11 大字

□孙为刚

人有人名,村有村名,山有山名。中国的村庄和山川命名,大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以姓氏命名的,有以方位加姓氏命名的,有因重名而以方位或地理特征命名的,也有单纯以地形地貌命名的,还有与庙宇相关的村名,以职业附以姓氏命名的村名,还有一类是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掌故有关的村名。

我的老家招远市,有724个行政村,有140余座有名的山脉,这其中有一些村名和山名与“唐王东征”的传说有关。

“唐王东征”里的唐王,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王东征”征的是高句丽国。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极盛时的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曾是一个国力强盛、民族骁勇的国家。因时常骚扰边境、阻碍大唐的统一,唐贞观十八年(644年)至总章元年(668年),李世民三次征东,其中第三次未及出征,太宗驾崩。最终,在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当皇帝的唐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攻灭高句丽,完成了唐太宗的遗愿。

唐王东征历时长、地域广、故事多,这些都给地名文化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翻阅招远市民政局新近编撰出版的《招远市地名志》,笔者看到了一些与“唐王征东”传说有关的地名。

芮里·狗山·藏马涧

芮里位于市区东北4公里的横掌大洼,今属招远市温泉街道办事处所辖。汉时,于、蒋两姓在此定居。相传,唐朝之前的芮里村叫黄花坡,村子周围是河畔洼地,长满芦苇。唐王东征时大兵到此,村中人惊慌中躲进芦苇丛向外偷窥,弄得芦苇瑟瑟抖动。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李世民用马鞭一指,高声喝道:“内里有人吗?”迅疾,弓箭手张弓搭箭,准备发射。李世民急忙示意停止,制止了一场悲剧。有了这段传说,村里人便将黄花坡改为“内里”。后来,因为村子处于草洼丛中,遂将“内里”的“内”字改成了带“艹”字头的“芮(音rui,去声)里”。“芮”字的本意是指草初生的样子。这个“芮”字是翘舌音,而招远人的发音中是没有翘舌音的,虽然改成了“芮里”,但招远人的口中仍读作“内里”,只是在“内”的后面加了个儿化音,成了“内儿里”,还有许多人干脆将“里”字省略,直接读作“内儿”,听起来既简略又亲切。

招远还有一座山名与唐王东征有关,名叫狗山,别名蹲犬山。距市区北19公里,位于招远、龙口两市交界处,海拔357米,方圆0.6平方千米。这座山年头久远,秦、汉时即有其名。《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三齐记》:“南有蹲犬山,山似犬蹲。”《隋书·张须陀传》:大业十年(614年),“贼左孝友将众十万,屯于蹲狗山”,从那以后,当地人就直称狗山。传说当地有一个怪现象——狗山的棘子不长刺儿。因为唐王东征时,李世民在此观察地形,风吹草动,棘子的刺儿刮破了唐王的战袍,李世民怒斥:“不许长刺!”皇上是天子,天子说话,金口玉言。于是,狗山的棘子便不敢长刺儿了。至于狗山的棘子到底长不长刺儿,笔者没有考证,闹不好是物种变异也未可知。

招远市区东北13.5公里处,有一南北走向的山涧,三面环山,形如“几”字。山涧之水,涓涓南流,峰峦对峙,形如门户,涧深谷幽。山谷两侧,有石洞若干,洞内有石臼、石碾等生活设施,相传有六位高人曾在此修炼,人称“六公涧”。后又传唐王东征时在此涧藏过马。可能是唐王名气更大的缘故吧,“六公涧”遂改名“藏马涧”。

其实,传说毕竟是传说。唐王三次东征不假,且水陆并进,其中有两次“舟师出莱州”,以莱州为水军基地,在乌湖岛(今山东蓬莱东北250里海中)储粮以供军需。唐王东征经过胶东一带,留下许多传说也很正常。但作为大军统帅,李世民不可能事必躬亲。留下诸多传说,只能是人们的想象和臆测而已。

英里·唐埠曲家

英里村是笔者的老家,曾隶属纪山公社、宋家镇,今属张星镇。对于老家村名的来历,我这个英里村的子孙自然是略知一二的。相传唐贞观年间,大将张亮东征时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故称“营地”。明天顺年间,杨氏由曲城迁此定居,取名杨家营。嘉靖年间,杨氏绝徙,孙真由莱阳迁入。大概是嫌“营”与“茔”同音,不吉利,遂易名英里。

无独有偶。在距英里村只有几公里的唐埠曲家(同属张星镇),村名也与唐王东征和大将张亮有关。唐埠曲家,原名就叫曲家。南北朝时,曲姓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就叫曲家。相传,唐贞观年间,大将张亮率军路过此地,在村北埠上休整,故改名唐埠曲家,从此便与唐朝搭上了瓜葛。明崇祯年间,温、姚两姓分别由横掌秦家、黄县迁入,村名简化为曲家。因与别的村重名,1980年,又恢复原来的村名——唐埠曲家。

英里和唐埠曲家两个村名,都与大将张亮有关,这个张亮何许人也?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情况大致如下:

张亮(6世纪-646年4月17日),字号不详,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六位。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大约相当于今天某些国家的荣誉殿堂),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年迈),于是在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建凌烟阁,由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按真人大小比例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悬于阁上,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唐末,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凌烟阁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位与英里和唐埠曲家村名有关的张亮,出身贫寒,务农为生,参加瓦岗起义,为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继位后,历任御史大夫、工部尚书、太子詹事等职,册封郧国公。善于行政,颇得信任。因揭发吏部尚书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贞观十九年(645年),张亮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自莱州渡海至辽东,攻陷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屯兵于建安城下(今辽宁营口)。当时,张亮营寨尚未扎好,突遇敌军劫营,军中有些惊慌失措。张亮生性怯懦,不善征战,只是坐在床上,一言不发。而军中将士却以为张亮乃大将风度,临危不惧。在副将张金树的带领下鸣鼓奋击,竟大破敌军。唐太宗得知后,也知道张亮没有将帅之才,并未责备于他。 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处死于西市,未得善终。如此看来,这两个村名与张亮有关,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确实参加过东征,并担任行军大总管之职。

琵琶岭·阎财岭·架旗山

招远市区东北9.5公里处的罗山河西侧,有一座海拔96.5米、方圆0.25平方千米的小山,因山形椭圆,形如琵琶,得名琵琶岭。岭上曾有古寺,寺前有唐代将领段志玄墓。传说唐王李世民率军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东征时路过此地,因山上有贼寇,便派大将段志玄出兵荡寇,段不幸战死于此岭。当地百姓曾修建一座将军庙,传说祈愿求签颇为灵验,烟火颇盛。这座庙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拆毁。

历史上,段志玄确有其人,本名段雄,字志玄(598年~642年)。唐朝名将,其人身材伟岸,气宇轩昂。参加晋阳起兵,隶属于秦王李世民部下,屡获战功,曾参加玄武门之变,拥戴秦王李世民即位,官拜左骁卫大将军,册封樊国公。出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迁右卫大将军、褒国公、金州刺史,加号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获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忠壮,陪葬于昭陵。

有关琵琶岭的传说与史实不符。段志玄贞观十六年已病逝,不可能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还随军东征,可能只是附会而已。

位于招远市区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49.1米,方圆1平方千米的小山,地势北高南低,呈椭圆形,土质较好,盛产萝卜,可腌咸菜,得名“腌菜岭”。古时候这个地方曾有许多墓冢分布其间。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妹夫柴绍曾任李世民的先锋官,东征时柴绍就驻扎在毕郭附近。因毕郭西有个腌菜岭,“菜”与“柴”同音,大将犯了“地忌”,出师不利,被敌将斩首。李世民痛失驸马,下令铸金头颅与尸身合葬于腌菜岭,入葬时怕敌军和贼寇掘墓,遂跑马圈地,令全体将士每人一把土,一夜之间堆起72座墓冢。为尊者讳,腌菜岭遂改名阎财岭。

故事编的倒是有鼻子有眼。史料记载,历史上也确有柴绍其人,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四名,隋唐时期名将,仗义任侠,矫捷勇武。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以“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唐国公李渊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嫁给了柴绍。因此说他是李世民的妹夫倒也不假。晋阳起兵后,领马军总管,册封右光禄大夫、临汾郡公。武德初年,拜左翊卫大将军。跟从秦王李世民平定四方,屡立功勋,进封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屡次大破突厥,迁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参与定襄会战,灭东突厥,迁镇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参与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不过,贞观十二年,柴绍就去世了,怎么可能贞观十八年还随唐王东征?!

招远市区西南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324.2米、方圆1.5平方千米的小山,名叫架旗山。相传,唐王东征,曾在山下屯兵,在山上竖起大旗。旧《县志》载,“唐太宗征高丽屯兵架旗处”,故名架旗山。从前,山顶有一水潭,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潭水常生云气,云起则有雨兆,十分灵验。当地群众只要看到架旗山上云气升腾,三日之内必定下雨。因此,“架旗阴雨”被列为旧时“招远八大景之一”。清代邑人庠生王志超在他的《架旗阴雨》诗中这样写道:“天策当年此驻兵,峰峦留得军旗名。千年不改阴雨情,风雨犹闻破阵声。”

诗写得不错,合辙押韵,也颇有气势。诗中的“天策”一词需略作解释。“天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李世民本人。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因战功显赫名声大振,唐高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掌全国征讨,并总判府事。二是指“天策府”,又称“天策上将府”。唐高祖允许李世民“自置官属”,自选官员。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组成了一个包括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等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为他日后的登基执政奠定了人才基础。玄武门之变后,天策府废罢。

历数招远与唐王东征传说有关的地名,我们仿佛是在翻阅一部唐王东征的历史,虽然只是一些传说或附会,但大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这就使这些传说具备了一些历史的真实性。有些情节和细节虽未见史籍,但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实属不易,也不能太苛求我们的祖先,毕竟这不是史书典籍,只是给某个地方起个名字而已,无关紧要,无伤大雅,不必较真。

其实,与“唐王东征”传说有关的地名在全国还有很多。我们西邻的东营市,3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东营村,如今是山东省的地级市。传说东营的名字也起源于唐王东征。相传,唐王东征在此扎寨安营,后人在此定居繁衍,演化为村名——东营。至今东营市境内,还有哨头、西营、王署埠、唐头营等带有征战信息的地名,这些地名都缘于唐王东征。还有诸如河北的曹妃甸、亮甲坨、亮甲山、钓鱼台、扳倒井等等也都与唐王东征传说有关。

这么多地名与唐王东征有关,究其原因,有几种可能。一是唐王东征是重大历史事件,时间长,故事多,给人们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二是皇帝亲征是大事,所以无论唐太宗走到那里,史官们都紧随其后,把天子的一举一动如实记录下来,然后载入史册。在正史流传的同时,后人的演绎与传说也一路同行,于是便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有这些传说做依据,给自己家乡的村庄、山河取个名字,让这些地名与唐王东征的故事有了瓜葛,历史的厚重感陡然而生。因此,许多地方有一些与唐王东征传说有关的地名,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不足为奇了。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如有谬误,还望指正。

新闻推荐

剪纸迎冬至 共叙邻里情

本报讯(通讯员方桂娟摄影报道)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邻里关系,12月21日,泉山街道安化社区党总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剪纸...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