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夏甸镇泥湾子村: “南泥湾”变成“赛江南”

烟台日报 2020-07-13 09:26 大字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孙金良 陈菲菲 任竹梅 摄影报道

成立了合作社以后,不仅要连片种植、统一耕作,还要在好品质的基础上打造出叫得响的品牌,实现收入翻番。王学林和村“两委”反复合计,最后敲定打造“莲花山小米”品牌,既突出了泥湾子村种植小米的悠久历史,又明确了种植地域。合作社严选小米品质,统一密封包装,每斤售价可达15元。2019年,合作社给泥湾子村带来利润20余万元,品牌附加值达20%以上。秋收结束后,全村老百姓无一例外,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群众入社率达100%,新流转土地400亩。

“村庄位于城镇南,交通不便泥路弯,致富无门难发展,长此以往人心散。自从办起合作社,全村有了新期盼,支部领着群众干,贫穷历史翻了篇,百姓户户笑开颜……”

招远市夏甸镇泥湾子村村民杨仁芬自己编写的一段打油诗在本村的微信群里引得村民频频点赞。谈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给全村带来的变化,她感慨道,“以前隔壁村庄都笑话我们村是没经过垦荒的‘南泥湾’,如今村里可是大变样了,全村都是合作社社员,村里的小米卖上价了,我们村真是成了好风光的‘赛江南’。”

“金凤凰”飞回“南泥湾”

2014年,48岁的王学林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只从泥湾子村飞出去的“金凤凰”又飞回了村里。

自从二十多岁离村工作后,王学林一直在外打拼,近些年他经营着一家水处理公司,年收入达上百万元。逢年过节王学林回村时,“两委”班子成员们常常“登门化缘”,他先后捐了50多万元用于修路、修渠等村庄建设项目,但泥湾子村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捐款是‘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急,但是无法让村庄长久发展。要想强村富民,就必须有带头人、好班子、好产业,自己‘造血’。眼看着村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心越来越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泥湾子人,当时我是真急啊!”王学林说。当夏甸镇党委动员他回村任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迟疑,一口就答应了。

王学林信心满满地规划着,他要带领村里群众建合作社,组织大伙儿抱团种小米,重新擦亮泥湾子村小米这块金字招牌。但当他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上提出发展小米种植项目、搞合作社经营时,却遭到了群众的质疑。村里的工作难度远远超过了这个“生意人”的想象,传统的小农思想在这个偏远小村里根深蒂固。“现在种粮食不挣钱,这几年种果树收入还高点,怎么又让我们种粮食?”“土地流转出去,没了地,我们吃啥?”“老一辈办合作社吃大锅饭,也不是啥新理念。”再加上“两委”班子混乱多年,村民、党员心散了,一时间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

王学林当时就下定决心,不仅要把小米产业发展起来,还要把全村群众的心聚起来。他放下了企业所有的生产管理,全天扑在村里工作上,挨家挨户走街串巷,对多年来积攒的宗族矛盾和派系争斗进行逐一调处,昔日村民眼里的“大老板”成了走街串巷的“广播员”,泥湾子村不少尖锐矛盾得到化解。

王学林深知,如果没有经济发展做基础,眼前的稳定都是暂时的,带领村民致富、把集体和群众扭在一起,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回村任职,决不能让泥湾子重走老路。但是新路在哪?那段时间我很迷茫。”

2019年3月,夏甸镇召开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会,会后镇党委又统一组织村支部书记到大户陈家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观摩学习。看到示范村连成片的农田、现代化的农机、热火朝天的耕作场景,王学林羡慕不已,“这些村从党员到群众,都昂扬向上,特别有精气神。我们村虽然没钱,但有好水好田,小米种植传统悠久,我回去后就动员全村老百姓,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泥湾子村成为推进会之后全镇第一个报名的村。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条路好处可多了,第一‘好’是能让咱们全村拧成一股绳,干成一家一户干不成的事儿;第二‘好’是能让集体和群众都增收致富;第三‘好’是把咱村老一辈传下来的小米品牌打出去;第四‘好’是能把村里的年轻人留在村里……”泥湾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动员大会整整开了3个小时,王学林从什么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讲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民心凝聚。他有信心,这个法宝会将泥湾子村的未来照亮。

党支部聚起“百分百”

办合作社,集体的启动资金怎么解决?这一次,王学林做了一次反常的举动,没有选择自掏腰包。“我不是不愿意以个人资本为合作社兜底,而是想减少村民对村集体和个人的依赖,合作社是大伙的,只有将村民们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能让合作社的发展可持续、有后劲。”

村集体没钱,就用资产入股。王学林先前捐款帮村里修整过水库塘坝和扬水站,泥湾子村的水利设施早已是周边村中最好的,这些集体资产可以折价入股。党支部找来了招远市永泰会计师事务所,将这些集体资产折价89万元作为集体出资。

接下来,便是最难的发动群众入股了。让更多的群众入股,让他们致富,是以王学林为书记的党支部最简单、最朴实的愿望。鉴于这些年来对村里的无私资助,村民们对王学林很信任。王学林深知这种信任的珍贵,他和村民约定,首批入社只设定4月18日一天时间,秋收之后再组织第二批群众入社。“要让群众看到合作社实打实的成绩,自愿加入进来,这样咱的合作社才有凝聚力。”

4月18日晚,泥湾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迎来了第一批社员,32户共入股了整整19万元,大大超出了村“两委”们的预期。“我们村前几年乱,人心也散,但学林书记是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在大会上把合作社的规划和打算都讲明白了,而且是党支部领办,我放心!”村民杨帅入股10000元。泥湾子村最终以集体占股82.4%、群众占股17.6%,领办起了“米湾子”合作社。

村南400亩的小米基地建成后,经过社员们精心打理,入秋后迎来丰收。社员王竹胜提出自己的担忧,“咱合作社今年的小米品质好、收成好,一亩地少说也得出产三百多公斤,这么多米,销售问题怎么解决,能卖上价吗?”王学林在社员大会上解答了王竹胜的疑惑,他提议“向品牌要销量、用品牌增效益”。王学林说道,“以前咱村的小米卖不上价格,最好的米每斤也就卖十来块钱,那是因为咱一直没打响小米的名气。成立了合作社以后,我们不仅要连片种植、统一耕作,还要在好品质的基础上打造出叫得响的品牌,实现收入翻番。”

王学林和村“两委”反复合计,最后敲定打造“莲花山小米”品牌,既突出了泥湾子村种植小米的悠久历史,又明确了种植地域。合作社严选小米品质,统一密封包装,每斤售价可达15元。2019年,合作社给泥湾子村带来利润20余万元,品牌附加值达20%以上。

秋收结束后,全村老百姓无一例外,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群众入社率达100%,新流转土地400亩,村民们笑称,“以后合作社的社员大会就是村里的村民大会,可以两个会议合并召开”。社员增加后,泥湾子村党支部对合作社股权进行了新的调整,明确每户拥有1个原始股,每年12月份按照合作社章程留出公积金,剩余部分根据股权设置全部为社员分红。为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合作社决定凡以土地入股的社员,每年发400斤小麦、90斤玉米、10斤小米、50斤花生米,此外每户增加0.2个原始股。

为此,合作社年初规划出专门的土地种植小麦、花生。六月麦香,小麦收割完成后,合作社实现了第一次粮食分红,每人分得小麦460斤。村民们把从合作社分到的小麦一袋袋拉回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更多了一份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信心。这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希望,也是村民走向富裕的金钥匙。“我们要把粮食分红一直搞下去,让全体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合作社的力量”。

“散沙村”拧成“一股绳”

村里的妇女主任刘香芬正帮着上传党员学习视频,这在几年前的泥湾子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那几年村里几派斗得凶,一点小事就吵吵起来了,别说发展合作社了,连个党员会都开不成。”刘香芬回忆道。

这一切都得益于“两委”换届以来选优配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的党组织领导,群众也就有了主心骨。几年来,村里的办公场所新建了,大家不用挤在夏漏雨、冬漏风的小屋里开会了;村里的大小道路硬化了,泥湾子人雨雪天出门,脚上不踩“泥”了;村里的引水灌溉设备建齐了,大旱的年岁,泥湾子村的农民们自豪起来了;再加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助力加持,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脸开了,昔日的上访老户而今也成了合作社优秀社员……这个小村庄,已然实现了“泥湾子”向“米湾子”的华丽转身。

“书记,我是咱村大学生,学的是农业管理,明年毕业,能回村帮上你什么忙吗?”这几年,王学林能接到不少往村里回迁户口、回村打工之类的电话,大学生想回村的,他还是第一回接到。“现在农村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像我们村现在常住人口244人,60岁以上的就有106人。老年人多了,农村没有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更不愿意回来。这几年村庄发展好了,年轻人想回来是好事。”有了年轻人,有了大学生,王学林更加坚定了自己把泥湾子村打造成养老小镇和文旅小镇,全面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想法,他认为这也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最终落脚点。

班子有力、环境清幽、产业兴旺、村风和谐,村庄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这个小村庄都聚齐了,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泥湾子村缓缓铺开,我们相信,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从一而终”向“从一而众”的理想终将实现。

新闻推荐

招远开展争当“家园卫士”活动助力疫情防控

招远市公安局为切实维护疫情防控期间社会面的持续稳定,针对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实际,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组织机关、...

招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招远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