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张星镇石棚村: 山沟里响起幸福蛙鸣声

烟台日报 2019-07-30 07:28 大字

石棚村是一个丛山叠岭、钟灵毓秀的传统村落,一条蜿蜒的古河道穿村而过,民居依山傍水顺势建造,排列着错落有致的石头房,胡同巷道内相隔不远就有一处台阶,拾级而上,仿佛穿梭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从高处眺望,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之中,古朴典雅,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2018年以来,石棚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立足实际,多方调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外出实地考察,最终达成共识,确定发展林蛙养殖产业。“统一项目开发、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营销,我们要做就全村一起做,要富就全村一起富,我就是要带领全村一起打造林蛙养殖‘第一村’,做一个为期十年的‘石棚梦’。”聊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经69岁的石棚村党支部书记王业利仍然激动不已。山峦地里找商机面对周边村庄的迅速崛起,石棚村也在一直摸索着自己的发展之路。但四面环山的石棚村,不便的交通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最大难题,村中山峦地有3800多亩,无法开展机械化生产,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经济发展一直没有起色。

自然条件的制约并未让王业利带领的支部一班人放弃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他们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与鲁东大学达成了结对帮扶。通过鲁东大学农学院的技术支撑,村里的石棚苹果、石棚古柿等经济作物给村民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效益,带领群众实现了初步增收,给党支部树立了群众威信,形成了只要党支部号召、村民就会响应的浓厚干事氛围。

虽是山耩薄地、深居群山,但石棚村党支部不满足于村民们能吃上饭。要强村富民,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山峦发展的石棚特色产业路。

2018年以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就像一股东风,给石棚人指出了明路。“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全村老百姓才能一起富裕起来。”对于办合作社,石棚村党支部的信念是坚定的。

有了合作社,发展什么产业一度愁坏了王业利一班人。交通不便、耕地不多等制约因素阻断了支部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多少个不眠的夜里,王业利独身走在村头,看着村内村外的场景,思索,论证,再思索,再论证……

靠山吃山!王业利想到了多年在村里承包水库养殖林蛙的东北客商。几经洽谈交流,石棚村党支部立足周边山峦地多的实际情况,反复研究讨论,外出实地考察10多次,最终达成共识,定下发展林蛙养殖产业。

林蛙,又称雪蛤,中国特有,适合在山峦环境中养殖。林蛙肉质细嫩,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经烹调能释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味美滋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撸起袖子加油干搞合作社养林蛙,对石棚村的党员群众来讲还是件新鲜事,但将来能发展成什么样是个未知数,因此在入不入社这个问题上,大家犹豫不决,启动林蛙养殖一度陷入僵局。

初春的夜里,仍然寒意阵阵,党支部书记王业利组织召开的一次全体村民大会让人振奋、热情澎湃。在大多数村民看来,最让人激动的不是林蛙所能带来的高额回报和价值,而是已经69岁的王业利仍然不辞辛劳,为了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做的这个“石棚梦”。多年来,王业利无私为村里做的事,已经深入群众心中,没有人质疑他的想法。

规模化的林蛙养殖大概要投入100多万元,为解决启动资金问题,石棚村党支部采取了集体出资占50%、招商引资占40%、村民集资占10%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党员带头集资,鼓励群众流转土地、以劳动力入股。“我们相信王书记,在困难的时候王书记给我们领的路,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当时支部会议说了,党员就得带头,所以这次我就要先上、当‘排头兵’。”最先入社的党员王晓军表示,“我们石棚村做什么事情,说干就干,白黑靠上,今年5个大棚投入生产,另一个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第一批林蛙今年下半年就能出棚。”

火热的建设及订单式销售彻底让群众吃了“定心丸”,石棚村迅速流转出45亩土地,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集育苗、饲料加工、养殖于一体的养殖基地。同时,合作社尝试在林蛙胶囊生产和林蛙系列保健品加工上下功夫,同步开展林蛙骨、林蛙肉系列加工,形成了系列化、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全力把林蛙养殖产业做精做强,向产业链条要效益。村民共享“幸福果”集体富了,村民是受益人。石棚村党支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鼓励更多的群众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形式参股入股,共促建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充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发展林蛙养殖成为全体村民乐意为之付出的集体产业,让每一个村民都在致富路上不掉队。

在合作社收益分配上,把收入的40%作为合作社公益基金用于发展壮大生产规模,剩余的60%按照入股比例分配给合作社成员。2019年新建的12座大棚基地,每个养殖棚预计收入将达到14万元。村民通过务工、土地租金、分红收入,每亩土地平均增收6000多元。

石棚村在王业利的带领下,自筹资金10余万元硬化村内3条主路,栽种绿化苗木10万多株,建设花坛80多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监控摄像头在村内实现全覆盖。同时,对全村自来水管路、河流、厕所进行改造,全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改厕率达到100%,建成高标准公共厕所5处,统一规划定点化粪池,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要富裕。石棚村在古代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广济庵,历史的往日尽管已经淹没了悠久的影像,但遗留下的无梁殿和古戏台却完好无缺,无梁殿内墙上斑驳残存的壁画仍然清晰可见。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石棚村对2处文化历史遗迹进行了修缮维护并对外开放,恢复了自1966年至今中断了半个世纪的庙会,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定为石棚村广济庵庙会。

在恢复的首届庙会上,村里请来了民间秧歌队、庄户剧团、各种民间小吃、民间小工艺以及百货大集让这个小山村欢呼沸腾起来。古代有开仓放粮、开棚佘粥等义举,当天在石棚村也上演了场面热烈的“开棚佘饭”。在文化大院内,架起油锅炸面鱼,支起案子做胶东大包,还有花卷馒头等等,来的都是客,全部免费用餐,参与群众多达3000余人。“由党支部来领办合作社,充分利用合作社联结群众、发展产业,组织发动党员群众边发展边探讨,我们充分听取所有建议,问题解决了,产业兴旺了,家园美丽了,人心凝聚了,老百姓更愿意跟着党走了。”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系统工程的引领下,石棚人正朝着实现“石棚梦”的路上不断前进!孙金良原立波

新闻推荐

大秦家街道因地制宜发展高端高效农业

□通讯员温海报道本报招远讯与春竹集团合作共建总投资8000万元的好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田园综合体”...

招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招远,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