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兵工、老党员杨华仙至今仍骄傲地说,他们造的炮弹不比国民党美式 装备差,孟良崮战役就是用他们制造的炮弹消灭了国民党精锐74师 “无烟战场”勇建奇功

烟台日报 2018-09-20 08:27 大字

读书看报成了杨华仙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他是一名老党员、老八路,入伍参军时并没有扛枪上前线,却在“无烟战场”上屡屡建功。他是一名胶东兵工,老人至今仍骄傲地说,他们造的炮弹不比国民党美式装备差,孟良崮战役硬是消灭了国民党精锐74师。

日前,记者来到招远市金岭镇草沟头村采访时,杨华仙即将迎来94岁高龄的生日,家里人正张罗着为老英雄庆生。已是鲐背之年的他,走起路来有些踉踉跄跄,耳背得厉害,但对过去参军入伍、兵工生产和入党经历,老人仍记在心间。

杨华仙投身革命事业,先从工厂做工说起。1942年,16岁的杨华仙只身来到大连,在工厂里做学徒,学习铸造、翻砂等工艺。老人说:“当时在工厂里,饱受资本家的剥削,吃的饭菜勉强填饱肚子,每天加班加点,工资仅有一元钱,日本鬼子还时常来耀武扬威。”1944年底,19岁的杨华仙学成归来。三年学徒生活让杨华仙掌握了娴熟、深厚的技术功底,饱受压迫的生活也坚定了他抵御外辱、投身革命的信念。

从大连返回招远,途径龙口港,一枚鲜红的印戳让杨华仙找到了引路人。“从龙口港下船,在回招远的路上遇到便衣盘查,还给盖了个‘抗日救国\’印戳。”杨华仙说,看到这里他放心了,这是遇到共产党了。

老人说,他的父亲就是共产党员。回家后不久,1945年,杨华仙参加了八路军,在莱阳兵工厂从事地雷、手榴弹和炮弹制作,先后调到兵工七厂、兵工二厂、兵工六厂等工作,与同事们一起,有力地保障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线的弹药供应。

那时的兵工厂分散在村庄里,对外严格保密。由于缺乏必要的防空等保障,后方的兵工厂经常遭受敌人的侵袭,与枪林弹雨的前线一样充满着危险,敌人来了就紧急转往他处。生产主要靠苦力,人推、牲口拉。杨华仙在大连工厂学来的翻砂工艺用在了兵工生产上,他负责铸造弹皮,因技术好,还带了两个徒弟。他先后立功十余次,仅1947年就立功4次,三等功和四等功各两次。遗憾的是,因战乱以及战后防止特务迫害、需要保密等原因,大部分奖状都没有保存下来。

杨华仙说,后方生产弹药,跟前方战事是连在一起的,尤其是遇到重大战役时,前方急用弹药,兵工厂是昼夜生产,兵工吃饭时累得倚在墙上。“累了不喊累,为了前方打胜仗,我带头搞生产。”杨华仙说,还记得1947年在一次庆功酒后,他授奖后表态,“这个月做了160个弹皮,下个月200个,一月一提高。”为了革命多做工作,杨华仙从来不喊苦。

1947年5月中旬,我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此战我军消耗炮弹33730发。在此之前,胶东兵工四厂一个月赶制了3万发八二迫击炮弹,创造了一次空前的增产纪录。

胶东兵工,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有苦累,有汗水,更有流血牺牲。说到这里,杨华仙抽泣了。他永远记得1946年5月6日那天下午2点,距离他们铸造车间一里远的装配车间传来一声巨响,车间爆炸了,20名多名战友不幸当场牺牲。那晚,他守在车间看护牺牲战友的一具具棺材,心里沉痛不已。但危险和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而激励着他努力工作,为前线提供更多的弹药,早日夺取战争胜利。

1949年2月24日,因表现突出,杨华仙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结束后,杨华仙转业,先后在掖县兴化机械厂、沙河轴瓦厂、炼铁厂、电器厂等多个单位工作,历任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长等职务。

投身建设生产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杨华仙,永葆一名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本色。“要党员干什么?就是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杨华仙这几句说得格外清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莱州焦家金矿建设期间,杨华仙吃住在工地,同工友们一起竖井架,不分昼夜赶进度,几个月才回招远家里一次。

1985年,杨华仙离休后继续发光发热,帮助村里置办扬水站电机、变压器等设备,担任镇老干协委员,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始终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YMG记者侯召溪通讯员付胜刚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29岁小伙主导特大网络赌博案 招远警方跨省追踪,一举抓获20余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本报记者闫丽君通讯员张国忠赵利下载一款名为“翔瑞山东棋牌”的棋牌游戏App,玩游戏赚金币,发展下线还能赚...

招远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