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州癸未之乱
□曲延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正值李自成农民起义大军逼近京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派第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伐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年)二月,阿巴泰率领清兵进入胶东,于二月十二日攻陷宁海州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屠城事件,史称“宁海州癸未之乱”。
清兵骤至破州城
清兵的统兵大将军阿巴泰是满清著名的悍将,曾连年征战,屡建战功。据《清史稿》记载,阿巴泰两次伐明,均大获全胜。清崇德元年(1636),其第一次伐明,陷城十数座,“五十六战皆捷,俘十数万。师还,上出城十里迎劳,酌以金卮”。
这次破宁海州,是阿巴泰第二次伐明。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皇太极授阿巴泰为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副之。其统兵从墙子岭进入黄崖口(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克长城入边,破河间、景州,趋兗州,分徇莱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还略沧州、天津、三河、密云。凡克城八十八,降城六,俘三十六万。”癸未(1643年),其一部进入胶东,二月六日破莱阳,十日克栖霞,于十二日陷宁海州城。
宁海州城是一座古城,城池较坚固。明洪武十年(1377),宁海卫指挥陈德将土城改为砖城,之后在弘治初、正德七年、万历年间又各修葺一次。崇祯五年(1632),为防登陆胶东的辽东孔有德叛军围攻,新任宁海知州李鸣环(北直人)大兴土木,将宁海州城池重新整修加固。两年后的崇祯七年(1634),饶登(广东人)出任宁海知州,他又将城池进一步加固,并购买更新军械,充实仓廪国库;同时增修金山卫所、威海卫所、奇山卫所三城,以防外患。各项工程直至崇祯十年(1637)才得以完工。到崇祯十六年(1643),宁海州城池仍然很坚固。
当时宁海州守城兵力也算雄厚。据嘉靖《宁海州志》记载,为防倭寇入侵,明洪武十年置宁海卫,设指挥一人(卫最高军事长官,正三品)、指挥同知(副长官,从三品)二人;属员有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镇抚司镇抚(从五品)2人,以及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卫下辖千户、百户等若干人。为稳定军心,所有官兵实行世袭制,列编守城军士1600余人,守城军余(卫所里的人,父亲若去世,有一子继承为兵,其余诸子称“军余”)1100多人。州城东北40余里的金山设备御千户所(即左所),城西北40余里的清泉寨设备御百户所,东西互相照应。到崇祯十六年(1643),宁海州驻军机构设置及守军人数与嘉靖年间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变动。
然而,宁海州坚固的城池和庞大的守城军队并没有阻挡住强悍的清兵。二月十日,攻城清军突然兵临城下,并直接架设云梯攻上了城头。
当时,宁海州城东、西、南、北四座大门由军民分兵把口,城楼上也是军民密布。清兵到底是从哪里打开了缺口,史料没有具体记载。明廪生、南杏林堡村人曲谐为癸未之乱所作长诗《兵火》记载:“杂遝谯楼打五更,时当人鬼正相争。一夫失守千夫钝,片甲先登万甲惊。”说是十二日五更时分,攻守双方正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有一处城头失守,清兵登上了城楼。按清廷大律,攻城时首攻城头的士兵是要立功升职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率先攻上城头的是三名镶白旗满洲兵:一名是世居瑚布察的扈习姓赵佳,被守城军士杀死,战后被清廷追赠佐领世职;另两名是特特斋和武兴格姓伊尔根觉,特特斋获赠加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武兴格姓伊尔根觉获赠三等轻车都尉。既然有三人立了头功,说明清军并非在一处而是在三处攻上了城头。
清兵在城头上打开缺口,周围守兵却反应迟钝,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贻误了战机。清兵攻上城头后,打开城门,大部队蜂拥而入,守城军民与之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和巷战。“格杀影中白日暗,旗枪声里晓霜明”。一时间,州城内刀枪并举、血肉横飞,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终因攻守双方力量相差悬殊,黎明时分州城全面沦陷,知州汪逢渊、承袭宁海卫指挥董国柱等主要军政官员全部战死,军民也有一千多人遇难。
军民苦战多殉难
宁海州为东隅小城,癸未之乱又值明末,关于当时的战况史料中记载不多,详细情况已不可考,但殉难者中有部分人的情况还是有据可查的。
知州汪逢渊,字振海,遵化人。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中举,后任国子监助教,迁工部主事。他曾在京城先后监修天坛、地坛等工程,并因在施工中计算得当、省工节料而受到皇帝嘉奖。崇祯十五年升任宁海知州,在到任不久的癸未之乱中苦战殉难。清兵退走后,百姓围其棺大恸。后来,其子汪之洙扶柩归遵化安葬。雍乾年间胶东著名文士、史家疃人宋克智在《读旧志偶跋十三首》诗中对汪逢渊予以高度评价:“何人坐弃广宁城,经略当诛等化贞。两月专城终遂志,使君端不负科名。”
州同李士标,字霞举,浙江嘉兴人。清兵围城之时,情势紧迫,他从病重卧床中走出来,到城头上督守益力,竟卒于城之矮墙。州城陷落后,其妻沈氏率其妾婢僮仆共二十三人同日赴难。
吏目魏世达,山阴人。城陷后奋力迎战,最终不幸殉难。州人将其葬在城西关外路北墩旁,碑额曰“名宦魏世达之墓”。宋克智《读旧志偶跋十三首》诗其为:“致命天东一小匠,阳关生气尚嶙峋。当年红烛堂堂客,半是牵羊肉袒人。”清初,山阴同乡傅师作诗挽之:“忠魂五十载,异地一孤坟。许国身同殉,还家骨未焚。君恩宏祀典,硕德补遗文。莫悼他乡鬼,芳名天下闻。一命恩难报,孤城势不支。残躯气有骨,荒冢地无皮。南越忠臣族,东牟名宦祠。临行一凭吊,梦逐嗣君知。”
骠骑大将军、掌印都指挥董国柱,字擎宇。因先世从太祖征战有功,董国柱世袭宁海卫指挥千户,授昭勇将军升威海营游击。他熟弓矢,娴韬略。宁海州城被破后,董国柱身负重伤。清兵群起围攻之,双方兵刃交加,董国柱不屈而死。
指挥佥事王倓,监军道中军事。州城被攻陷后,在抵抗清兵的巷战中战死。
承袭宁海卫指挥李仁全,在守城苦战中殉难。其妻戚氏时已有孕,忍死以待,继而产一女,遂哭泣而绝命。
为守城捐躯的士子有:
城西门里人王槚,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考授知县。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即以名节自励。清兵攻陷州城前的二月十日,王槚率家族男丁登城守御西门,血战中眼见清兵涌进城内、保城无望,遂书“烈士殉身,视死犹归”八个大字后自毙。乾隆年间胶东著名乡邦文人宫卜万赞其“城陷身殉伤哉惨,蘸血曾书正气歌”。其家族中诸公太君及丫鬟、仆妇约300人在城陷中遇难。
城南门里人宫应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考授知县,与其子若峘城破战死。一家悲激,多投火死,五服不存一丁。
城南门里人贺绳前(举人)的长子贺永令(举人)、次子贺元令(庠生)皆在守城中苦战殉难;三子贺广令(副贡)身负重伤,生命仅存一线。
城东关人曲洪澜,字泗源,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其父早亡,孀母王氏教以书史。崇祯年间,朝廷诏令天下,广求人才。防院征书屡下,知州赵廷忠卑礼怂恿,曲洪澜则以母亲年老为由拒绝赴会。清兵攻打州城时,他分守城东南隅,日夜守城,城陷后坠城殉难。其母也随即自杀,一家人尽毙于难。
泽上村(今属乳山)人张瑨,以儒学诸生声义,登上城墙守卫东南隅,战死。
王在镐,字那居,选贡,住址不详,官至广州通判,致仕回乡,在守城苦战中殉难。其妹在被清兵抓获之后,宁死不屈,且怒骂清兵,最后被清兵杀死。
另,崇祯十五年举人王青、庠生王业丰、廪生傅大亨(三人住址不详),均在守城中战死。
战后,宁海州民众以各种形式纪念癸未之乱中守城殉难的烈士。清顺治年初,朝廷定制,直省府州县建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宫内。州民将汪逢渊、魏世达祀于名宦祠。祀于宁海州名宦祠的官员只有四人,除汪逢渊、魏世达外,还有两人。其中一位是明正统间任宁海知州的福建闽县进士林元美,因其爱民重士、热心办学为州民所铭记;另一位则是顺治七年(1650)战死于于七之乱的知州北直(河北)贡生刘文淇。雍正二年(1724)朝廷定制,直省府州县于学宫内建忠义孝弟祠(简称“忠孝祠”),州民将董国柱、王倓、王槚、宫应蛟、宫若峘、贺绳前、贺永龄、王在镐、王青等烈士祀入祠内。祀入名宦、乡贤、忠孝三祠的官员和士子受州民和学子四时祭祀。清同治《宁海州志》和民国《牟平县志》均为守城殉难者立了传。
癸未之乱的反思
据王岳《东牟人物志稿》载,这次阿巴泰率清兵伐明,进入胶东地域,“2月6日破莱阳,10日破栖霞,12日破宁海,13日破成山卫,旋围福山不下,21日攻郡城不克,遂退去”。从时间上推算,这股清兵破了栖霞后,连行军带攻城,仅用两天的时间,就攻陷了宁海州。有重兵把守的宁海州城竟如此不堪,其惨痛教训不能不令人反思。
反思一:兵备懈怠酿苦果。宁海州守城军士日久懈怠早有迹象。焦希程在嘉靖版《宁海州志》中云:“圣祖尝宣谕武臣曰‘近日宁海卫指挥等领军守海,遇贼船数十登岸,并不向前设法擒拿,互相推调,致令伤害军民。又敢虚报杀获贼数,欺诳朝廷。已将各官分尸示众。今后守海官员人等,常操练军士,葺理战船,于紧关、岛屿、湾泊,遇有贼船到来,不许调开……如此,则势力壮而僖浊芤印?’然治久玩驰,当斯任者亦可警夫。”焦希程借朱元璋的话提出“治久玩驰”应引起当任者的警惕!
焦希程又说“长老言‘始州卫分修城池,东坚西坏,卫择便修东。久而玩驰,东乃坏矣,州暂代修’则卫事可知矣。苟承敝易变之无人,其如有警焉何哉?”意思是地方长老说,因宁海州、卫分治,开始州和卫分工修城池,原来的城池东边坚固,西边损坏,卫选择修东,不久东边也坏了,州只得代修。卫所做事可见一斑啊!
据史料记载,明自嘉靖时期倭寇已转至东南沿海闽浙一带,宁海久无倭警,卫所军务日渐废弛,卫官是世袭的,安享官俸,卫兵也是父子相承,坐吃军粮,不但不会战斗,甚至下大操也雇人顶替。焦希程借卫所修城墙怠工之事,指出:卫所如此不负责任,“如有警焉何哉!”(如有警情怎么办啊!)这是一声响亮的警钟,但他言之谆谆,而听者聩聩,他的话终究没发生效力。癸未之乱清兵来袭,他们吞下了自酿的苦果。
反思二:州、卫分治有弊端。宁海州南北临海,明朝置两卫,军多于民,卫所官兵,日渐骄横,蔑视长官,欺压百姓,习以为常。明代又是州、卫分治,地方官稍拂卫官之意,就被指使卫卒诬讦查办,而朝廷派出的监察大员,又利用他们当耳目,依为心腹,听从其言,据以弹劾,致使正人多被挤去。明正统间福建闽县人林元美任知州时,曾将此事向朝廷密奏,皇上立即下达严令,禁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军地矛盾稍解。不过,林元美去职后,卫卒诬陷州吏的现象仍有发生。正德间清正廉明爱民好士的知州赵通、恂恂质朴遇事毅然有为的知州向玺,皆受卫卒胡明诬陷被罢;嘉靖间有知州张锦,被卫卒赵堂诬告,被巡按御史劾去;又知州许环,为卫卒郭堂所诬;判官陈治策,为卫卒迟光所陷等。
州、卫分治,极易各自为政。咸丰《宁海州志》载,明正德壬申年(1512),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任宁海知州,刘六、刘七起义,兵至宁海州城,攻城不下,便放火焚烧东门,危机之时,宁海卫掌印指挥王瀛惧敌怯战,欲弃城逃走,章诤大怒,按剑曰:“近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王瀛惧怕,未敢弃逃。众志遂定,乃相与奋力击贼,城赖以完。事后州民对王瀛颇有微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胆小怕死之人,后来竟被提拔为山东都司、护国大将军。
州、卫分治的治理模式,虽可互相制约,却极易造成州、卫关系紧张,遇事很难同心协力。癸未之乱,以当时守城之兵力,若军政团结,军民同心,全城众志成城,城池何以能被轻易攻破?没有重兵把守的福山城就是实例。
反思三:治久玩驰埋祸患。宁海州自嘉靖年间起,极少有战事。查宁海州《大事记》,明崇祯在位十六年,除崇祯五年孔友德叛乱,一支叛军偷袭养马岛,被时任知州李鸣环击溃,此后十年再无战事,人们战备意识逐渐消没,卫兵懈怠,官府麻痹,民众安然,彼时,虽大明江山日趋没落,然东隅小城宁海州却太平无事,宁海州一派歌舞升平。
谁也不曾想到,十年太平,一朝烽火起,便是灾难时。
正如曲谐在《兵火》中所云:“人晓诗歌不晓兵,一朝难至始登城。”康熙己丑进士、四川西充知县泽上村(现属乳山市)人张需讷亦云:“宁海被兵时,治久玩驰,莫知所为。”诗赋酬唱并不可怕,怕的和平太久,“治久玩驰”,“人晓诗歌不晓兵”,更怕的是大敌来临,“莫知所为”。一直处于抗倭前沿的宁海古城,因十年太平,放松警惕,突遇强敌来袭,一千余人枉丢了性命,此教训不谓不深刻。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李乐摄影报道)近日,臧家庄镇东北桥村瑞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举行分红仪式,这一“喜事”给新春佳...
栖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