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持续擦亮“果业第一品牌” 聚焦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

农村大众报 2021-10-29 14:11 大字

◥采用宽行密植模式种植的苹果,更适合机械化作业,果品质量也更好。2020年10月,烟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金秋时节,瓜果飘香。

去年以来,烟台市全面启动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老龄果园改造,高标准示范园持续涌现,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科创平台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苹果产业正由原来的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持续转型,“烟台苹果”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业内一直有“全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的说法。烟台苹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全省和全国的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老龄果园加速改造

从“直不起腰”到能跑大型机械

“今年的苹果又红又大,种了30多年果树,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10月上旬,苹果摘袋后进入着色期,栖霞市松山街道汉桥村苏农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67岁的老果农张可山一边劳动,一边夸赞今年的苹果长势好。

是什么样的种植方式,让这位果树管理“老把式”感叹呢?

汉桥村是个传统苹果种植村,原来村民种的都是乔化树,树势高大,果园郁闭,不仅大型机械进不去,就是农户日常管理也很困难。“授粉、套袋、打药、摘果,都得弯着腰在果树底下穿行。加上树势老化,苹果产量和品质也在下降。”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守欣说。

改变发生在2018年。当年春天,由汉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栖霞苏农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其中330亩用来新建高标准现代化苹果园。

“种植时选育的脱毒矮化砧苗木,采用的是宽行密植,株距1.2米,行距3.8米。由于行距较大,打药、除草、施肥时,大型机型都能直接开进果园里,大大节省了人工。”刘守欣说,“现在果树行距大了,通风透光条件也好了,苹果不仅个头大,上色快,病害还少。”

经过3年管理,今年汉桥村的果树已经进入丰产期,预计亩产超过4000斤,更重要的是优质果率大幅提升,预计85#以上果超过90%,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让汉桥村的果农尝到了甜头。

烟台市是现代苹果产业的起源地,苹果栽培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烟台苹果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种苗不断走向全国,引领了全国苹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新兴苹果产区的崛起和国外水果的大量涌入,市场格局由以前烟台苹果的“一枝独秀”,变成了各地苹果的“百花齐放”。当地苹果产业发展中遇到了品种不优、树龄老化、投入产出比不高、大而不优等结构性难题。

为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烟台苹果”金字招牌,2019年10月,山东省果业发展现场会议在烟台召开。烟台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一场“苹果革命”的号角在烟台吹响。

2020年春天起,烟台当地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改造老龄果园、建设示范果园、提升组织水平和强化资金保障4项工作。根据规划,2019年至2022年,全市将通过伐老建新、高接换头等方式,对280万亩果园中的120万亩老龄果园进行改造更新。据烟台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已改造90余万亩老龄果园。同时,广泛推行现代栽培模式、优质种苗和先进设备,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标准化果园297处、6.6万亩。

此外,烟台市当地还大力提升苹果产业组织化水平,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模式,统一管理。

在栖霞市官道镇八家府区域的现代化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近年来,当地集中力量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以八家府村为中心、辐射周边51个村的万亩苹果谷,总占地面积约13000亩。以土地流转入股开展现代化、规模化经营,集中展示和示范老龄果园改造提升和现代栽培模式推广应用成果。

烟台苹果正在进行“增量”向“提质”的转变,以组织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安排1万多人次农技人员下乡指导,争取各级资金近4亿元,用于苹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并在推广现代栽培模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强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探索鼓励机制,从根本上实现了“果业增效、果农增收、果乡增靓”。

不断提升科技水平

20多种现代农机打造数字果园

今年9月19日,在招远市金岭镇大户庄园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果园机械化现场观摩会暨中国(招远市)农民丰收节专场活动在这里举办。现场展示了智能避障除草机、枝条捡拾粉碎机、开沟施肥机、智能喷药机、采摘修剪作业平台等20多种机具,让果农们看到果园机械化的可期前景。

招远市果树种植户杨玲玲说,现在她家承包了20亩苹果等果树,除了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和采摘需要人工,其他的包括耕地、除草、喷药植保等,都实现了机械化管理。“现在管理果园比以前省力省工多了,希望科研单位今后继续研发出更多的先进农业机械。”她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在于栽培制度的变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栽种的苹果树绝大多数是乔化砧,树势较高,为了实现高产,栽种密度往往较大,通过高劳动力投入,来取得高产量、高效益。目前,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农业人口老龄化,传统栽培管理模式的不足日益凸显,机械化成为烟台苹果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烟台市正在大力推广的矮化宽行密植等栽培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

“现在100多亩果园打药,都是用大型机械,两个人一两天就能完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一人一天只能打两三亩地。”栖霞市官道镇北照村种植大户吕炳武说,他现在种着130亩苹果,2015年果园新建时,他选择采用了矮化宽行密植模式,行距3.5米到4米,株距在1米。

现代化的种植模式,使果农轻松实现了果园机械化管理。近年来,果园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与数字果园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让果园管理更轻松。

“果农年龄大了,有些农户干不了,或者自己干了更合算的农活,就可以把果园交给我们来干。”栖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王雪卿说。从今年春天起,栖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开始推广的果园专业化托管服务,内容涵盖优质农资直采直供、测土配肥、机械施肥、飞防机防、劳务输出、果品销售等多项专业托管服务项目。在托管过程中,采用的自走式开沟施肥机、打药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让很多果农大开眼界。

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对栖霞市松山街道的350亩老龄果园进行伐老建新改造,新建的果园,全园安装了标准化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果园管控全程智慧化。同时建设了防冰雹网室,有效降低大风、冰雹和鸟虫对苹果的损失,达到果园提质增效的目的。

目前,烟台市正着力平台创新,推动苹果产业发展高端化。随着苹果大数据中心的应用,全市已完成125万多农户、4万多家经营主体的数据采集工作,

整合接入市、县两级标准化生产示范数字果园,建成涵盖果园环境、农户、品种、投入等信息的50多个功能模块,构建起集前端生产管理、中端金融保险期货、终端精准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智慧平台,以服务政府高效决策、帮助果农节本增收、推进关联企业信息共享、保障消费品质安全。

融合发展品牌矩阵提升“中国果业第一品牌”价值

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第一批双方互认的各100个地理标志于协定生效之日开始保护。“烟台苹果”成为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这为“烟台苹果”走进欧盟、提升产品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条约保障。

目前,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280万亩,产量606万吨。苹果产业产值192.7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一半以上。2020年,“烟台苹果”品牌价值145.05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

近年来,烟台市把品牌建设作为烟台苹果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融合发展品牌矩阵,聚力提升烟台苹果“中国果业第一品牌”价值。

当地先后组织召开品牌烟台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会报道,发布烟台苹果品牌建设现状,展示产业发展成效。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南站等重点媒体和重要点位,投放“烟台苹果”形象广告,对外讲好“烟台苹果”品牌故事,为树立“烟台苹果”品牌形象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在全国统筹布局建设200余家品牌形象店,在大中城市、大型果品市场、大型超市等设立体验店或摊位,在航空高铁、枢纽场站、酒店宾馆等区域投放广告,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加强品牌推广,有效促进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

通过烟台英文全球传播、烟台发布“两微一抖”等平台和媒介,策划推出烟台苹果高质量发展专题报道。深挖“烟台苹果”品牌文化内涵,放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效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新闻推荐

本地大白菜“高调”上市 每斤2元,比去年同期高出0.5-1元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海玲摄影报道)近期,蔬菜价格普遍上涨,本地大白菜也不例外,每斤卖到了2元,比去年同期高出0.5-1元。菜农...

栖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栖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