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 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作者吴殿彬创作访谈
“作为栖霞人,作为烟台人,我深爱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也深爱养育了我们的苹果。这部《红苹果》,既是我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工作者对苹果的情怀,也是我作为一名作家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6月7日,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的作者吴殿彬,在烟台西夫拉姆酒堡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2017年11月山东省作家协会确定为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选题扶持作品,到2020年11月收笔,整整三年时间,年近七旬的吴殿彬走遍烟台,遍访与烟台苹果有关的领导、果农、企业家数百人,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终于完成了九十多万字的《红苹果》创作。随后,几经修改,他又将九十多万字缩减到四十三万字,今年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直5月底,省作协给《红苹果》结项,他才如释重负。
“选择烟台苹果作为创作题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我就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我的故乡是栖霞,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都,从少年到青年,我在栖霞生长、工作,特别是大学毕业后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对苹果生产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到了烟台日报社当记者以后,又多次采访市果科所、栖霞苹果技术人员和引进的外国专家等等,对苹果有着较深的感情,有较多的材料,在潜意识里就有创作烟台苹果的想法。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在我们烟台的具体表现,就是发展苹果奔小康,目前农民80%的收入来自苹果,苹果已经成为农村的柱产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题材。三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感的驱使。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二十年作家,我深深地感到,如果不把烟台苹果的发展史写出来,就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不把烟台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发展苹果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变成文学历史,我就对不起他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驱使我写《红苹果》。”吴殿彬说,正是因为有这些想法,在山东省文联征集重大文学选题扶持项目时,他就报名参加了,结果,顺利通过,获得立项。但是,随后的每一步,每一天,都是在困难的道路上,都是一小步一小步艰难地挪过来的。这期间,他的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了,只好上医院动手术;接着,他的爱人又病了,他得天天拉着她到医院做放疗。“有人说,一部《红苹果》叫我老了五年,我感觉真是如此——真的是步步困难天天困难,三年一千零八十天,没过一天好日子,精力几乎耗尽,有些时候真是感觉生不如死。”吴殿彬深有感触地说,“写完了《红苹果》,我才深深体会到为什么《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会在脱稿之后放声大哭。”
要写烟台苹果,面对的是前后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面对的是一万三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面对的是三百万果农。写谁,怎么写?其中的创作历程也充满艰辛。
“我要选择能够代表时代特点的人物来进行创作。写到西洋苹果引进时期,离不开美国传教士倪维思,没有他引进西洋苹果,就没有今天的烟台苹果,西果引进是烟台苹果的根;写到苹果苗木,就不能不写中国苗木第一村——莱州小草沟村,那里的宋永诗、宋永果等人就是必然的典型人物,因为他们创造了中国苹果苗木的最高水平;写到农民创造的苹果品牌,就不能不写龙口南村果园的邵刚,他年轻时就立志打造世界苹果品牌D.D.D,引领了苹果品牌的新潮流——书中很多这样的人物,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吴殿彬介绍,一般来说,纪实文学有纵贯式、横断式和集锦式三种结构形式,但这三种结构用来写烟台苹果都不行。怎么办呢?他天天熬天天磨,苦思冥想,忽然有一天看见了一棵大树比别的树都大,他就想,能不能以“竹节型大树”的结构这部《红苹果》呢?把一些碎东西归纳起来,装在一个“竹节”里,再把另一些相近的碎东西集中起来,装进另一个“竹节”里,然后一节一节地接起来,这样不就成了一棵大树了吗?
就这样,他把全书分成六部十八章,部与部之间是大竹节,章与章之间是小竹节。这样以来,大竹节节节递进,小竹节章章递进,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审美思维。
“章与章递进形成‘竹节’相连的部,部与部递进长成结实的‘大树’,一棵‘竹节型大树’结构便形成了。根扎得深,枝长得壮,叶长得繁荣,把一切杂乱无序的、时序不同、人物不相关的事件、碎片,统统纳入到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生长程序——结构——中,书中的一切物事,都成了大树根、枝、干、叶,全书自然就浑然一体了。”他说。
“所以在西夫拉姆酒堡接受采访,是因为这部《红苹果》背景也源于此。”吴殿彬介绍,2011年,他根据西夫拉姆集团董事长鲁祥云的创业经历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作品《举起这杯葡萄酒》,获得了烟台市第九届精品工程奖和中国新作家论坛创新奖。“作为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的葡萄产业就是由引进西洋苹果的倪维思引进的葡萄形成的。写了葡萄酒,更应该写写烟台的地理标志产品——苹果,作为其姊妹篇。”吴殿彬说,之所以命名这个姊妹篇为《红苹果》,不仅因为苹果的颜色多是红色,烟台新时期的苹果从红富士开始发展,更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苹果生产的蓬莱发展,改变了三百万果农的命运,给他们乃至全烟台带来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烟台市苹果协会在向中国苹果协会推荐《红苹果》时说,它是烟台苹果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苹果发展史,是世界苹果文化的一个“地理标志。”原山东省副省长谢玉堂在为这部作品所作的序言中点赞说:“《红苹果》是中国苹果史上第一部纪实文学,也是苹果文学史上的一块奠基石,它所展现的烟台苹果发展史的跨度和深度是空前的。它不仅是一个半世纪烟台苹果发展史的缩影,更把笔墨重点放在描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烟台市人民发展苹果生产、走向富裕的宏阔历史画卷上。这是烟台苹果能够代表中国苹果走出国门的真实写照,可以说,《红苹果》是一部‘讲好烟台苹果故事’的好书,对于塑造烟台苹果美好的文化形象,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吴殿彬退休前是烟台日报社的高级记者,2014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曾获新闻、文学、摄影省级以上奖项八十多项,此前出版过理论专著《新闻采写精谭》和人物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散文与写作集《远山的瓜》、非虚构文学《生命树下》等作品,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正在《烟台日报》连载。
YMG全媒体记者 滕新书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央视财经5月30日消息,今年4月份以来,苹果价格一路下跌。有的批发价格甚至降到每斤不到一块钱,无论是果农还是果商,目前都面...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