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村庄记忆 东西林家疃村
□彭守业
东林家疃村与西林家疃村相连,过去都隶属于黄务镇,2003年3月,东林家疃隶属于新成立的烟台卧龙经济园区。
明朝中期,同姓不同宗的林氏在此建了两个村,东部的叫东林家疃村,简称“东林家村”,西面的叫西林家疃村,简称“西林家村”。1956年高级社时,东林家村与西林家村联合成立林家疃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林家大队,1962年林家大队分为东林家大队、西林家大队。
东林家村东部是丘陵,有五卒山,村庄西部相对较平坦。五卒山主体东西0.85公里,海拔139米,有5个小山峰排列于勤河东侧,有如象棋盘上的5个小卒,故名。上世纪60年代时全村120多户,2016年234户、685人。最早迁居东林家村的是初氏,后又迁到西林家村,现绝嗣。林氏、王氏是东林村两大姓,被称为坐地户。于氏、刘氏(来自北珠岩村)、牟氏人数较少,过去办庙会及红白喜事都是三姓联合办,被称为“零当户”。
西林家村地势比较平坦,平地多。勤河原来在村西流过,由于河道弯曲、河床浅,遇大雨常常泛滥成灾,给下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黄务公社于1973年12月调各村劳力,动工整治勤河下游,将河道截弯取直、挖深,共投资35万元,建石桥6座,排洪闸12座。1974年7月工程完工,水患基本消除。整治后,勤河从西林村中间流过,为此55户村民迁到西山上。1977年时全村150户,588人,2016年时260户,600人。西林村姓氏比较少,1950年前只有林、于、初、宓4姓,上世纪50年代时,王、田两姓迁入。林氏于明朝中期自栖霞县荆子埠村迁入,现在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于氏、初氏迁入时间比林氏稍晚,也是明朝时迁入,但人支都不旺,于氏与东林村于氏同宗;宓氏于清朝时自莒县迁入。
过去东林村、西林村各有一座比较大的庙宇,东林村的庙宇是尼姑庵,西林村的庙宇是药王庙。
尼姑庵一般都较小,不过过去东林家村有一座占地面积较大的尼姑庵,被称为“东庙”,前后三排,有20多间房,里面有许多泥塑,最大的有18只手。尼姑庵院子里有一棵千年银杏树,需三四人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过去从北面一过世回尧口子就能看到这棵大银杏树。从这棵银杏树可推测该尼姑庵年代久远。后来尼姑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一个老道士看门,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银杏果,此外尼姑庵还有一些庙田。后来,约1945年时西林家村来人将银杏树砍了。1950年前,每年3月16日,尼姑庵前都有庙会,表演文艺节目,买卖商品,还有一场对台戏,很热闹。上世纪50年代初时,庵里的塑像被拉到,尼姑庵作他用。
西林村的药王庙占地1亩多,村民称之为“西庙”,有房屋近20间,有山门、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正殿比较宽敞,中间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塑像。传说过去一产妇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家人往外抬,路过西林村时,一人拦住后看了看说:“人没死,还有救。”便将产妇救活了。其家人来感谢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人,最后在药王庙里看到孙思邈的塑像,知道是药王救的人。过去每年4月20日,药王庙都有庙会,届时十里八乡的村庄都拿出各村的民间文艺节目到庙会上一展风采,如上尧的高跷、南尧的抬阁、朱家庄的长号等杂耍艺人都汇集于此,争先恐后表演。同时,也有来卖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及小吃的,热闹非凡。
新闻推荐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让“青山绿水”成标配 栖霞市描绘秀美河湖新画卷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赵巍巍通讯员蒋言芳冯建新摄影报道)河水清澈水波粼粼,河道整修一新,景观引人驻足。春分时节,漫步在栖霞...
栖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栖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