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二中第一任中国人校长罗希嘏

烟台日报 2021-03-30 06:51 大字

□张荣起

烟台二中自1866年(清同治五年)由美国人郭显德创建文先书院(男生)和会英书院(女生)开始,迄今已有155年,建校历史可谓悠久。学校自创建以来,校名几度更易,从小学初级到高级,从中学初中到高中(含商校)相继60余年内,名称不论怎么变更,校长总是由外国人担任,直到上世纪20年末的1929年秋,才有了中国人的第一任校长。在此前漫长的岁月中,学校基本是按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需要和校长的意志办学。建校之初,之所以分成男女两个书院,可能是1861年烟台开埠后,刚涌进来的外国人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国情及人们的传统习俗,没敢冒然让男女合校。

1926年,当时的北京政府颁布法令,限制外国人在我国开办学校,规定中小学校不得以传播宗教为宗旨,不得将宗教课列入必修课。当时的烟台二中名为烟台益文学校(时含初中、高中、英文和商科),在中国师生的坚决斗争下,美国差会不得不由中国人充任校长,连任多年的毕维廉辞去校长职务。1929年秋,中国人罗希嘏应聘任校长,成为烟台二中史上第一任中国人校长。

罗希嘏,栖霞人。只凭此,也算是栖霞山区的一位文化人物。可能是从小生活在外地的缘故,栖霞鲜有人知其名,在二十一世纪前的文史资料也没见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可是经过多方查询,有关他的事略,还是得到一些蛛丝马迹,尤其是2009年8月出版的《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中,披露了栖霞籍的罗希嘏当上首任中国人校长的缘由,原来是益文学校毕业生、后就读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也是栖霞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董文田,在与美国差会住持的对驳 “我们不认什么上帝旨意,只知道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办的任何形式的学校,中国人都有权充任校长,你们那一套不适合中国人民”中赢得胜利后,给校方推荐了栖霞人罗希嘏。

罗希嘏出生于1900年,从小在济南长大(长兄罗世琦任教于齐鲁大学),毕业于基督教美国南北浸礼会差会在上海创办的沪江大学,其人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国语标准,英语流利,好音乐,擅唱歌,老成持重,健谈善辩,有人称其“是堪当重任之人”。毕业后,曾留校担任沪江大学教育学与英文教授,在上海还担任过“沪东公社”社长,在沪江大学附中担任过校长。

接任烟台益文学校校长后,罗希嘏曾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改组董事会,增加中国人董事名额:三年制商科课程加增政府会计、货币、银行、商法、统计、经济等学科;取消圣经课,增设党义课(即三民主义),每天上课前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对资质不够的教员令其退休,以清华、北大、圣约翰各大学毕业生代之,并多采用英文原本授课,其程度可与一般国立大学经济系相媲美。学校拟定以“诚、勤、爱”三字为校训,取忠诚不欺,自强不息、博爱为怀之义务,使其在三民主义之下,抱此精神以养成健全的国民培养方针。在实施标准上,提出“铲除苟安思想,充实奋斗精神”。时全校有教职员30至40人,其中外籍有12人。学生以本省最多,次之为东北三省,再次为江、浙、闽、奥各省,还有少数俄、美、英、德、日、朝鲜等外国学生。在校生每年在350至500人左右,最高多时达600人。在罗希嘏接任校长的那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烟台私立商业专科学校”,他规定只有高中毕业学生方可进入商科。罗希嘏的理想高,有雄心,目标是将中学部扩大,招收女生,欲将比邻的真光女校归并益文,以增进女生的名额,新的气息弥漫着益文学校的上空。

学校的学生组织,也在原有基础上雨后春笋般的出现,1926年只有青年会、勉励会、童子军,1930年便建立起学生自治会、体育会、各级级会,还有中文、英文演讲会、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会,还组建了新剧、京剧、歌咏、弦乐、军乐、西乐等团队等等。

在罗希嘏接任校长之前,益文学校的党的组织已经在逐步推进与稳固。1927年秋,在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的本校毕业生徐约之被派往武汉参加北伐,脱险后重返母校复学;是年冬,许端云、陈恒荣等入党,建立党小组;1929年夏,烟台第一张共产党的报纸——《胶东日报》创立,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进步文化科学作品,其创办人之一便是中共烟台支部负责人许端云;同年,益文商专相继成立进步文艺团体——“崆峒社”及“野火社”,两社也是党的外围组织,吸收芝罘学校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进来,点燃了烟台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熊熊之火。一时间,学校的各项活动生机勃勃,气氛活跃,《益文月刊》经常刊载师生的政论文章及文艺作品,内容新颖,文图并茂,在校内外都有读者,曾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亲笔为其题写刊名,著名教授胡适先生也为其题词,还有不少北大的老师也来学校授课或开设讲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益文商专及各校学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插花募捐活动”。1932年5月,益文商专及市各校学生在中共烟台特支的领导和影响下,成立了“反帝大同盟”小组,走在了抗日的前线。

总体而言,罗希嘏在校长任职期间,坚持“以人为本,文理并举”的育人方针,他采取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的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时有“北有清华,南有益文”之誉,罗希嘏的声誉,也呼声极高。但罗希嘏的这些改革难免受到宗教和旧势力的排挤,又因为他的三年聘期已满,1932年秋辞职回到上海。首任中国人校长任期三年可谓是不辱使命,为以后的教育走向开了个好头。

新闻推荐

胡晓申:追忆父亲的胶东抗战岁月

胡铁生年轻时的照片胡铁生故居(孙承平)胡晓申接受媒体采访胡铁生书法作品2014年7月18日,我们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促进会筹备...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