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的腊月大集赶起来 芝水大集从明末清初一路走到今天,描摹生动的人间烟火

烟台晚报 2021-01-31 09:36 大字

YMG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 通讯员 曲秀英 摄影报道

“这豆腐好吃,不信你买点尝尝。”说这话的,不是卖豆腐的摊主,而是买豆腐的老人。

1月27日,农历腊月十五,正逢芝罘区只楚街道的芝水大集,这个绵延了400多年的大集不止成全了大集的商户,也成全了四里八乡甚至市区的居民。

“豆腐西施”:一个集能卖1000多斤豆腐

前面夸赞芝水大集豆腐的是住在锦绣新城、今年75岁的张大妈,豆腐摊主则是来自东北、现居住在北皂的周姑娘,看上去挺美,让记者想起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周“西施”赶集卖豆腐已有十多年了,“一个集能卖出去1000多斤豆腐。”周“西施”告诉记者,她在集上卖豆腐,丈夫在家里做豆腐。除了豆腐,她还卖自家发的各种豆芽、自制的豆腐皮等。1斤豆腐2.5元,周“西施”一个集光卖豆腐就能有两三千元的毛收入。其实“豆腐西施”和丈夫赚的都是辛苦钱,不说半夜就得起来做豆腐,就说这数九寒天的,在外面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也真是不容易。

和周“西施”一样生意不错的,还有和她一路之隔的“蛋糕波哥”。“蛋糕波哥”是夫妻档,一个负责烤,一个负责卖,除了卖蛋糕,还卖各种酥脆小零食、桃酥等等。

骑着自行车、绑着大筐赶集摆摊的情形看不到了

在芝水大集上卖自家粉条的济宁人孙全军还挺享福,一边卖着粉条还一边喝着茶;来自栖霞中桥卖苹果的马有利生意起初挺冷清,后来一小伙儿一下子买走了100块钱的苹果,马上又有人来问价,这让他担心的“橘子便宜影响了苹果销售”的心情一扫而空;老家栖霞、如今住在凤凰台的刘国红自己做的豆腐脑品质也很好,两块钱1碗,很受欢迎,每个集除了能卖出去100多碗豆腐脑,刘国红还捎带着卖自己做的面鱼、麻花,生意不错;福山区西周的老李带来的则是自家种的糯米、小米、黄豆,还有自家加工的糯米面、玉米面等等;干果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老臧的干果摊那叫一个长,光瓜子就有十几种……在各位摊主身后,一溜摆开的是大头车、小货车、面包车等,老辈人推着小推车赶集已成为历史,再后来骑着自行车、绑着大筐赶集摆摊的情形也几乎看不到了。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商户,还是来逛大集的人,都很注意疫情防控,都戴着口罩。所有商户都亮出了收款码,鼓励大家不用现金不接触交易。

老人赶了70多年芝水大集

出生在芝水村、如今旧村改造搬上楼房的牟惟贤大叔今年75岁,他说:“小时候芝水大集就在我们家门前。”老人打小就跟着妈妈赶大集,一直赶到如今。“我五六岁就开始到大集上卖自家产的鸡蛋,按照大小从五六毛钱到九毛钱一把(10个)。集上好吃好玩的太多了,糖瓜、油条、面鱼、油炸糕、万花筒、小风车……小孩子嘴馋,但知道钱对家里很重要,卖鸡蛋的钱可不敢随便乱花,得全部交给家里。”小时候牟大叔听妈妈说以前芝水大集是“鬼集”——天亮了人就没了,各自回家干活去了,天黑的时候才会赶集。“那个时候人都不舍得耽误下地干活的时间。”后来大集延长至早晨,再后来才是现在的从凌晨一直到中午。

说起芝水大集,牟惟贤大叔很是自豪,“我们芝水村打唐朝那会儿就有了,1000多年了,所以我们村在附近村庄里是第一个有大集的。后来附近的村也陆续有了集,不过还是我们芝水大集最大。”

现在连城里人也爱来赶集

曾担任只楚文化站站长、今年也是75岁的赵德君老师,虽然从小不在芝水长大,但1977年就到只楚工作,对芝水大集也有深刻的印象(当年的只楚镇政府就设在芝水村)。“我到只楚工作时还叫只楚公社,1984年改为只楚镇,2001年改成办事处,芝水集原来在芝水的东沟,后来搬到了老镇政府后面。以前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人来赶集,现在连城里人也爱来这里赶集。”

在赵德君老师之后担任只楚文化站站长的牟经宾老师家住芝水南面的北上坊,距离芝水大集只有1公里的距离,小时候也没少赶芝水大集。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姐生了娃娃,他骑着自行车带着筐赶到集上,专门挑着最大的1把9毛钱的鸡蛋买了1筐,“那时候每家都不富裕,不舍得买大鸡蛋,不过大姐生了个儿子,这是大喜事,就不在乎花多少钱了。”牟经宾还从大集上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跟别人要了几只兔子,回家自己繁育出30多只,到大集上1只兔子能卖两三块钱,赚了快10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全部交给了家里,“把我爸妈美的,说可以过个好年了,还奖励给我5块钱。”

新闻推荐

10名矿工不幸遇难,1人仍在搜寻 其中9人系因二次爆炸冲击遇难 11名升井矿工均无生命危险

1月25日17时,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第六次新闻发布会,全体人员向遇难矿工集体默哀。新时报记者王汗冰摄...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