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的 7 天

济南日报 2021-01-25 11:47 大字

1月24日,一名被困矿工成功升井。(新华社记者陈灏摄)

1月24日11时13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四中段发现一名被困工人已经成功升井送医急救,随后五中段被困工人也全部升井。

“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抢夺救援时间”,3号钻杆传来生命的回声后,与“死神”赛跑的7天里,更专业的救援人员,更先进的救援设备,更多的爱心义举不断从全国各地汇集在这片山岭之地。

井下传来的两张字条

17日夜,救援现场气温低到了零下,刺骨寒风拼了命地往身上钻。耀眼的探照灯下,裹着厚厚大衣的救援人员围在3号钻孔,浑然不觉冷意,眼睛紧紧盯着投放给养的钢丝绳。“我感觉到有人在拽绳了,一共4下,他们有可能在拿绳上的物资。”一名救援人员激动地告诉周围人。等了大约半个小时后,钢丝绳被缓慢拽上来,大家发现物资已被全部取走,随着钢丝绳上来的还有一个被胶带缠得很结实的瓶子,里面有一张字迹斑驳的纸条和一把车钥匙。

纸条上写有百余字,此时每个字都令人动容。被困工人写下了井下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在井下22人,在五中段有11人,六中段1人,4人受伤,另有10人情况不明。现在大家体力透支严重,急需胃药、止痛药、医用胶带、外用消炎药。另有3人有高血压,急需降压药,我车上有两种,请把药带下来。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你们了!”

深夜,井下传上来的第一张纸条让多少人激动得难以入眠。很快,给养、药品等物资迅速投放。与此同时,3号钻孔井完成套管下放作业,井壁加固后,一条珍贵的“生命联络线”连接起救援人员和被困工人,实现与地下被困工人的首次通话。“我们跟井下工人沟通了两次,他们说想吃咸菜、火腿肠,喝小米粥。”负责医疗救护方面的组长宋西成说,“考虑到工人体力刚刚恢复,不适宜吃过硬的食物,1月19日早上投放的给养中增加了小米粥熬出来的小米油。”

这次投放给养时钢丝绳带上来第二张纸条,“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字数不多,却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现场救援人员解释道,为避免输送给养的钢丝绳和电话线缠绕,每次通话后电话线都要及时抽出来。纸条也是在两次通话间隔期间,井下工人在收到给养时回递上来的。接到纸条后,救援人员向井下投放了多台防水备用电话机。

580余米深的井下生活

从事故发生到与矿工取得联系,他们已经撑过了7天,让现场救援人员为之振奋。在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宋西成看来,这与此前井下可能有余餐及足够的地下水不无关系。“井下还有一名有相对丰富经验的矿工,一直给矿友做思想工作,让大家充满信心坚持下来。”

“3号钻孔打通,给予五中段被困矿工极大的精神鼓舞。”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向新时报记者讲述了与井下矿工首次通话内容,“井下被困矿工身体虚弱。目前,五中段有11人,六中段还有1人。之前,六中段矿工曾与五中段矿工联系过,但近几日没有联系。”

这条直径21厘米、长近600米的3号钻孔成为井下被困矿工的第一条“生命大动脉”。帐篷下,钢丝绳上绑着一件件被紧紧压缩过的物资,如同流动的血液快速流进井下。其中不乏有鞋子等体积较大的物品,为防止堵塞通道,因此需要将鞋子的体积尽可能压小,工作人员用尽全身力气用胶带将鞋子压成油条状。随之进行的还有心理专家的“精神食粮”,鼓励大家相互支持和陪伴。

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当地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一早,配送中除营养液、手电等物资外,还增加了特殊定制的腊八粥、鹌鹑蛋及用于大小便检验的标本管。井下生活有恐惧也有希望。被困矿工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是宋西成最为关心的,却又无法准确了解清楚。“已经取得联系的11名矿工,8人身体状况比较稳定,之前身体不适的2人仍比较虚弱,另外1人头部受伤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他们还投放了消毒纱布、绷带以及药物,同时教给矿工一些紧急施救措施。然而,受伤较重的矿工喂食比较困难,再加上地下的环境错综复杂,情况并不乐观,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状况,“医疗救治组紧急会商救治方案。无论如何,我们医疗救治组都一定会竭尽全力,努力救治!”然而当晚,不幸的消息传来,井下一名伤势危重的矿工已没有了生命迹象。在妥善做好遇难工友的遗体处理工作后,五中段部分体能逐渐恢复、饮食也逐渐趋于正常的矿工开始通过激光笔照射、喇叭喊话、敲击等方式搜索其他失联工友。

最大希望的升井通道

一名矿友的不幸遇难也更加激励着井上各组救援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展开“地心营救”。现场竖井清障和钻井打孔是两个需要同时进行的救援方案,救援计划时常随着救援情况不断调整,其难度非比一般。

国家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总工程师杜兵建担任此次钻孔救援的总指挥,曾经带队打过几十口救援钻孔,营救过300多名遇险矿工,他坦言“这次救援压力很大”。现场复杂状况也让他始料未及,“这次是金属矿山,地层多为火成岩,岩石硬度为最硬级——12级。另外,钻孔有两层破碎岩层,并有涌水现象,钻孔偏斜率几乎100%。”

其中3号钻孔贯通前钻至521米时发生7.3米偏差,经过纠偏后才最先贯通,与五中段被困矿工取得联系。而1号钻孔进尺达到629米后贯通六中段,创近年来地面打钻救援深度之最,却没能联系到该段被困矿工。应急指挥部进一步调整总体救援方案。规划1号和3号钻孔是生命维护监测通道,竖井和10号钻孔是生命救援通道,7号和8号钻孔是排水保障通道,4号、6号和9号钻孔是辅助探测通道。另外,2号钻孔因遇破碎带卡钻、5号钻孔因偏离7.3米无法纠偏,均已废弃。在一次投放物资中,救援人员再次发现突发情况——3号钻孔出现涌水现象,可能会对被困人员造成威胁。应急救援指挥部决定再进一步优化调整方案,即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作为五中段11名矿工的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同时对3号钻孔进行固井止水。

10号钻孔虽是新增救援通道,但是需要从地表往地下钻出直径约71厘米粗、容成年人逃生的井道。在权威救援专家看来,此次事故救援面临矿井深、岩石硬、清障难等“难题”,贯通救援难度前所未有。一是矿井深。矿井有人的5中段和6中段分别深达586.8米、637米。二是岩石硬。金矿地质大多为花岗岩,打钻难度非常大。三是清障难。竖井井筒内供电、供风排水管路、通信线缆等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堵塞严重。专家认为,被困矿工升井最大希望是竖井完成清障。应急救援指挥部也迅速调整井筒清障方案,采用吊盘作业后,清障效率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1月24日上午,井筒在清障搜救中,救援人员最先发现了4中段一名身体虚弱的矿工。这是10名情况不明工人中的一名,大家迅速展开救援。11时13分,第一名被困工人升井时,不少人眼眶湿润了。截至记者发稿时,井筒贯通,共有11名工人陆续升井。

源源不断的救援和爱心

被困井下14天后,部分矿工安全升井,创造了一场“地心营救”的救援奇迹。奇迹的背后有来自全国各地专业力量的救援,以及社会的爱心和义举。

“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继续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救援困难,尽最大努力营救被困人员。”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达最严格的命令。很快,一支支有着丰富矿难救援经验、由“最优秀专家、最专业力量、最先进设备”组成的救援大军,迅速汇聚在栖霞笏山金矿事故救援现场。

陈飞说,30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现场研判救援方案。救援指挥部从陕西榆林、安徽淮南等地,火速调集起国际最先进的应急救援设备,包括高性能钻机、雷达生命探测仪等,不顾天寒地冻路途遥远,日夜兼程赶赴救援现场。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现场共有17支专业救援队伍和1支消防救援队伍,救援人员超过600人,救援装备超过400台套。在飞速旋转的机器设备旁边,救援队员邵庆说:“这里的人员和设备都在24小时不停,因为我们的工友兄弟在下面,我们拼了命也要救出他们。”

如果说专业救援队伍还有准确的数量和统计,但从救援正式拉开帷幕,还有不计其数的栖霞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投入救援当中。“我的愿望就是被困在井下的工人兄弟上来后,挨个抱抱。别说他们在井下了,我在这参与救援好几天也都想家了。”救援现场一名来自莱阳的小伙王海清动情地向新时报记者说,“我就是一名志愿者,看到现场缺少大型吊车后,特意带着自己的车连夜过来了。”也有听闻被困矿工想喝小米粥,深夜驾车3个半小时赶到栖霞,将22袋辉渠小米捐给井下矿友的都建才;更有栖霞天之蓝等多个公益团队,每天在寒夜里为救援人员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

源源不断汇集的救援力量和爱心,让井下矿工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曙光。(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丁国彬陈元昊)

新闻推荐

“告诉家人,我还活着!” 11名被困人员时隔14天重见天日

1月24日,栖霞笏山金矿事故中一名被困矿工成功升井。新华社发在历时14天的漫长救援后,1月24日,栖霞笏山金矿事...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