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寨村和南崮山
□冷濯江
栖霞多山,所以雅号山城。山城域内西北角,有一个乡镇叫苏家店,它辖下的村庄几乎全部都藏在山沟沟里,只有乡镇所在地坐落在曾经的一条并不是多宽的“大路”旁边。从苏家店向东循路深入,通向尽头大约二十里路,有三个村子,几乎呈三角形,叫做前寨、后寨、曹高家。前寨、后寨之间隔一座山,叫做南崮,和南崮面对坐落在后寨背后的另一座山叫做北崮,当地有句“南崮北崮,离天一步”的谚语,可见其高。其实从海拔高度来说,这里并不是很高,峰尖处不过540多米,说它们高,主要是由于险峻。尤其是北崮,峻峰突兀崚嶒,看上去高耸入云。那里风景很美,十分抢眼,现在已经被开发成旅游区,称为天崮山。开发者建造了曲曲折折的阶梯栈道通向林立群峰中的一个峰顶,每天有人兴高采烈地爬上爬下,一边大口呼吸氧气一边拍照留念。前寨、后寨的“寨”字是传说故事留下来的,据说当初唐二主征东在这里安过营寨,至于真假,很难说清。
在这里,我并不是为天崮山景区作广告,我想说的是前寨、后寨、曹高家三个村庒的淳朴民风。那里地处深山,过去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河岸路,勉强可以驾马车吧。由于封闭,这里很少有外人进入,进去个山外人便被稀罕得不得了,即使非亲非故,不管落脚在谁家,那都是以贵客相待,外出买鱼买肉不方便,但鸡蛋、蘑菇、黄花之类的野蔌野味是不缺的。
旧栖霞二中就坐落在与苏家店一条小岭相隔的蓬水公路旁边,基本上也是四野环山。二中有几个学生的家就是前寨、后寨和曹高家的,有学生,家访就是老师的职责。如果去其中某一个村子家访,那你就别打算当天可以返校了;而老师来家访的信儿在村里传出去,几家学生包括村干部都抢着要请老师吃饭,不吃个遍别想回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煤炭是欠缺的,当然也是出于节省经费的考虑,每年入冬以前学校总要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里去打火头,作教室生炉子的燃料。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前寨,那里的路相对来说还比较顺,而且出村就是山。前寨那里平时是封山的,四下里的村民任何人不得动山间一草一木,唯独二中学生入冬前来打火头,可以摘松果,刨死树根,砍枯树枝,捡拾柴火。随学生去的教师,那是客,吃饭时被村干部招呼在某一家炕上,杯酒相待;而学生,由学校伙房用自行车骑一段推一段地去送饭送菜,再由村子里安排人家烧水供汤。
山里人好客却也幽默,记得发生过一次令带队老师颇为尴尬的事。学生放到山上有时是难以全面管束到的,那一次,一个学生违反山规砍倒了两棵可能因病落光了针叶而并非完全死去的松树,被看山的看到了,人家说这树明年会返生的,不应当砍掉。刮开老皮一看,里边的嫩皮俨然。本来此事交给带队的老师处理就可以了,但看山的人没找到老师(老师也在山上),便溜溜达达领着犯错的学生去村办公室对老书记说了,老书记笑嘻嘻地对犯错误的学生说:“这事儿,你看看!回学校去把你们校长叫来吧!”还要叫校长来?学生吓得不轻,慌忙骑着车子跑回了学校。校长来了,这里却已经摆下了酒宴。老书记拉着校长说:校长啊!你多长时间没来了?不用这个法儿大概请你不动!”然后顺手递给那学生两个懒好的柿子,说:“没事的,不用告诉你们老师。”
到了前寨,不去逛逛山景是个遗憾。有一次家访,一个学生家长领我逛了一次南崮山。
出村东北方向,沿越走越窄逐渐上坡的山间小路徐行,忽然看到路边一棵挺高大的软枣树,一个村民爬在上面边摘边吃,可能是在附近干什么活休息吧。见到我们,随手折了两个缀满软枣的树枝扔了下来。我问同行的学生家长:“这不会毁坏树吧?”那家长说:“没事的,软枣树就得往下折枝,明年发条会更旺。”于是我们一人扛着一个大树枝边吃边逛,继续前行。那是一个秋天,满山遍野的山菊花五颜六色,随风招摇。山路更窄了,有时几乎是在山菊丛里穿行,让我想起了“黄花引路访山家”这句不记得是谁写的诗,果然,就在山脚下小路右边一处较平坦并不宽敞的地方,看到一座古寺。大殿已经不在了,但断垣颓壁的痕迹和几根石柱却还顽固地证明着沧桑。石柱之间的空地被开成几片小菜园,青菜盈盈地舒展着叶子;大殿废墟后边,三间草屋里有人家住着,草屋旁边的一个敞棚里圈了一群羊。那学生家长领我进屋和主人打了个招呼,主人烧水给我们沏了山茶,喝了几杯,那山茶竟然有一种记忆里搜不到的山野味道,淡淡清香,入喉柔柔的。
出门继续前行,便有奇特的景致逐次出现了:
快游南崮爽秋天,揽胜追奇意兴酣。
野径踏花经古寺,嵬岩攀险饮天泉。
凌空石喙惊心魄,飞驾虹桥渡散仙。
石臼漫说唐主事,妖娆去处遍青岚。
知识分子总脱不了酸气,这是我从山上下来以后诌的一首诗,里边概括了此游的主要景点,不妨一一说来:
天泉,又名唐王泉,那是在接近峰顶处的一座兀立石岩,南向的半腰处(大约一人齐肩高)竟然有一个茶杯口大的水眼,汩汩向外流泉水;泉水沿前边的一道悬崖下落,探头看去,开始是一道悬空的细流,后边就形成一道沿悬崖石壁漫流的水痕。兀立石岩前有一处一不到三米宽的平台,长满野草,泉水就在草丛里流向悬崖。战战兢兢地到水眼处捧了一捧水喝,其凉洌齿。据说那水眼是当年唐二主一枪扎出来给部队供水喝的。导游家长说,这泉眼常年流淌,冬天水反而不如这时凉。
虹桥,当地老乡都称他仙人桥,那是四块巨石架成的,两边是桥墩,高约两丈吧。虹桥坐地生根,桥墩上横架两块扁平的巨石,中间相接处挤在一起形成桥面,估计桥面并排可坐十余人,桥下地势并不险峻,布满砾石,可以做遮阴休憩之地。如此庞然大物,人力是不可能垒成的。奇特的是周围没有其他相依傍的岩石,就那么孤零零地立着,宛如山岩旁边安放了一张硕大的条凳。
石喙,状如鸟喙,当地人叫它驴噘嘴石,位于山顶的东侧。是一块向北悬空伸出去的巨石,长约五六米,前窄后宽,下临约几百米的深崖,那崖直上直下,中间向里凹进。趴在驴嘴的旁边向下看,下边的田地宛如玩具图画;有山风自下向上翻卷,掐一松枝向外扔去,那松枝不是下落,而是被风向上卷起,显得轻飘飘地浮着起起落落。向下看的时候,只觉得眩晕,双腿紧张得不自觉地收缩。
石臼,那是在靠近山顶的一片松林里,大片布满石花的石硼上,分布着一个个石窝窝,宛如有些乡村住户街门旁常见的舂米用的石臼,直径约一两米,深约几十公分,内里很圆。大约有十几个吧?没去数。据说那是当年唐王的军队驻扎在这里时舂米用的。大自然造物,很有一些奇特的现象,后来有内行的人说,那是冰川时代留下来的遗迹。冰川怎么会形成那样一些石窝窝,不得而知。至于唐二主征东在那里驻扎,我却一直把它当成传说故事听。
过了这片松林向上西行就是山顶了,山顶岩石平面,稀稀落落分布着一片从石缝里长出的矮松,树冠很低,可御八面风;有一处小池,是天然水积存的,据说经常有山鸽在这里喝水。山岩旁边长满杜鹃花,春天想必一片绚烂。也有各种药材,很多,有的很名贵,譬如黄精和玉竹,遍地皆是,据说常食可以延年益寿。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登南崮,据说还有其他奇特的景致不在这一路,看得到的山后半坡有个伶仃高耸几十米的石柱,旁边没有任何依托,是名副其实的“一柱香”,我只远远地看了一下,没靠近。
北崮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了,前寨也已通了汽车,是否有游客专门去南崮游览,不得而知,因为调离旧栖霞二中已经好多年了,业已断了音讯,而且连二中的学校旧址也已不复存在——据说被重新复垦为农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想念前寨村和南崮山,梦里好像不止一次回去过,但影像都模模糊糊……
新闻推荐
@新华视点消息,记者1月17日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获悉,救援人员即将有望打通一条从地面至被困工人所处巷道的...
栖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栖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