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引殖海带事略
□宋世民
1953年5月29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为中国的“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在青岛、烟台同时获得成功刊发消息:“海菜的成苗经过温海的锻炼不再腐烂了。人工养殖成功了!”至此,长期从事海带引殖试养工作的烟台水产界,终于用饱含艰辛的丰硕成果,终结了中国温水海区不见海带生长的历史,并开启了海带养殖由试验阶段转入规模生产的历史大幕。多年以来,烟台水产界通过引进人才、消化改进已有技术,持续不断地艰苦实验,以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不仅试养海带成功,还与山东水产养殖场共同探索创造了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养殖技术——“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这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继续向南部海域扩展人工养殖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3年:大槻洋四郎来烟台探索海带养殖
海带是典型的冷水性褐藻,水温超过20℃便停止生长。它的天然分布海域主要是日本本州岛北部北海道岛周边、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在俄罗斯远东沿岸到朝鲜半岛东海岸北部也略有分布。我国海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发现自然生长的海带,古籍有关海带的记载,全部为进口产品。
我国食用海菜的记录,可上溯到先秦,当时中国人把某些海藻称为“綸布”,后来逐渐演变为“昆布”,大多用来指代鹅掌菜、裙带菜之类。鹅掌菜如今就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昆布属”。到了魏晋南北朝,高丽向中国进贡了一种黄黑色海藻,可以入药,中国人看它长的与中国海菜类似,也称它为“昆布”。后来有关学者认为,高丽贡品很可能就是今天我们吃的海带。南齐陶弘景(公元452-546)在《名医别录》中称:“昆布今惟出高丽,绳把索之如卷麻,作黄黑色,柔轫可食。”近代研究证明,海带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食疗作用。但是,我国民间食用海带历来依靠进口,由于需求量大,新中国成立前,进口海带数量占进口水产品第一位。据烟台东海关统计,烟台港海带进口量,1865年日本为1185担,俄国为889担;1872年日本为1217担,俄国为7597担。到抗日战争期间,经烟台港进口的日本干海带平均每年一万担以上。
我国海域最早发现的海带,是20世纪初从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无意地被航船带到大连附近,并在海底自然繁殖成功的。1927年,供职于东京大学生物系教研室的日本学者大槻洋四郎调到大连水产试验场养殖科,担任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工作。1930年,大槻先生在大连海区看到自然生长的利尻海带。在异国他乡发现原产日本的海带种群,令他格外关注,经过对逸生海带的广泛考查,认为大连海域可以开展人工海带养殖。他向上级写报告,详陈在大连养殖海带的可行条件。建议传开后,引起某些日本海藻学者的注意。不久,便得到著名海藻学家冈村金太郎和远藤吉三郎的资助,大槻先生因此得以开启引种海带工作,着手从北海道的函馆移殖海带到大连,在养殖场展开正式人工养殖。此后,他又为改进传统养殖方式,进行了艰苦不懈地探索。
1940年,大槻洋四郎从日本取得了海带和裙带菜筏式养殖专利权(特许),在大连改传统的投石法养殖为筏式养殖(让海带固着于浮在海面上的浮筏上,而不是固着于海底岩石上),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1943年,日军在华北的水产株式会社芝罘水产组合,于烟台海东街增设浅海养殖部。此时身为大连关东洲浅海养殖株式会社社长、技师的大槻洋四郎,来到烟台开始进行海带、裙带菜移植试验。是年,从大连运来200棵海带苗,在芝罘岛东口村的东北海区试养,大槻认真观察、精心呵护,可没过多久,种苗全部死亡。他决定改变海菜生长环境,重新再试。翌年春,浅海养殖部从烟台市雇佣吕登科等20多名工人,在芝罘岛东口村“绳子圈”处挖地筑坝,修建了一个面积约五亩的育苗池,3月,又从大连运来海带、裙带菜种苗,绑在竹杆、条筐上,沉入池底繁殖生长,结果仍遭失败。
大槻总结两次失败教训,组织浅海养殖部技术人员,依据海带生长习性,详细勘察养殖场周边海域海况,开启在烟台海域直接育苗的科学试验。这年9月,他们着手筹备养殖器材,购置竹杆、草绳、条筐等大批物资。其中仅条筐就购置二三万个(每个价格3斤玉米)。10月又从大连运来海带种,在东口村育苗池敷设竹筏10余台试养。进入冬季后,风浪过大,养殖竹筏大都被毀,海带苗损坏严重,幸存部分生长缓慢。1945年春,人们将这些挺过风浪冲击的廋弱海带全部移植到烟台港西浪坝内,可能缘于这里水温、养分适宜,海带快速生长,仅两个月时间,株长已达1.65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大槻洋四郎回到大连。而作为屡经波折初见成果的港内养殖区竹筏及海带,却在战火刚熄、时局尚未稳定之际尽数丢失。
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后继续海带养殖试验
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烟台市政府实业局,接收了敌伪时期设立的芝罘水产组合及其浅海养殖部。12月1日,成立了烟台水产公司,薛中和首任水产公司保管课长兼管海带养殖工作。薛中和抗战时期曾在抗日根据地从事军需物资供应工作,后被提拔为蓬莱县工商局商店经理,当他参与接管芝罘水产组合后,得知曾在烟台指导海带养殖的日本技师大槻在大连,便立即请示胶东行署渔盐科科长孙更生和烟台水产公司经理徐棠,经同意,委派技术助理员牟永庆、工人孙义斋,赴大连聘请大槻洋四郎回烟继续进行海带、裙带菜养殖试验。1946年春节后,大槻一家六口应邀来烟,住进水产公司大院,易名杨殖昆,仍以技师身份从事技术指导工作,带领有关人员开始用大玻璃瓶做育苗试验。
1946年3月,烟台水产试验场于海东街正式成立,受烟台水产公司领导,薛中和任场长。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试验场。为尽快获得在烟台海域养殖海菜的技术,胶东行署实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10万斤小米作经费,支持该场进行海带、裙带菜养殖试验。从建场至1947年5月,他们先后两次从大连向芝罘湾移种海带。
第一次是1946年3月,由大连老虎滩领甲湾海底岩礁上捞取大海带122株,随大华贸易公司轮船运回烟台。因缺乏经验,造成严重腐烂,成活率仅10%。第二次移殖是1947年5月12日,牟永庆雇佣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苇子沟渔民逄焕杰,驾一只载重不足1.5吨的小帆船,夜间驶向大连寺儿沟油库前海区(此地为禁区),用小铁锚捞取海带1000多棵。返航时风向突变,无法使帆,两人只能轮流摇橹。为避免海带干枯变质,一边摇橹一边审时为海带淋水,重载小船缓缓航行三天两夜,终于返回烟台港。由于途中不断浇水,保持湿润,海带成活率达90%以上。放置到西浪坝附近海底试养,海带生长良好。至此,为种海带移运取得了成功经验。
1947年夏,养殖试验场在探索解决了移植、试养、育苗、采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后,终于收割鲜海带500多斤,试验初获成功。期间,大槻还指导海洋调查组在威海进行了21天的勘察,基本摸清威海浅海可供海带养殖的水域面积。
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烟台作为当时解放区的唯一海口城市,形势十分危急。中共市委、市政府动员烟台市各经济部门,加紧生产,为支援前线作贡献。水产试验场全体职工响应号召,千方百计节约现金14.85万元(北海币)支援前线,其中大槻一人就捐献4万元。
1947年9月,在我军主动撤离烟台前夕,养殖试验场按上级布署,部分人员留在原岗位继续从事海带养殖试验工作,部分人员撤到农村解放区。胶东行署渔盐处负责人找场长薛中和谈话,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党决定暂时撤离烟台,组织决定由你保护大槻全家撤到解放区去,你要保证他全家安全。保住了海带养殖的技术力量,就等于保住了中国的海带。”薛中和经过多方联络,带领大槻全家辗转来到栖霞、蓬莱等地,在下薛家和大辛店住了一年。这期间,薛中和在蓬莱境内一家商店担任经理。
1948年10月,烟台市第二次解放。薛中和带领大槻立即从蓬莱赶回烟台,着手重建养殖场,场部设在顺泰街11号瓷砖楼内。养殖技术人员除大槻洋四郎等人外,又陆续增添了夏振卿、李竹亭、刘永胜等人。他们利用已有经验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试养设施,当年便收获鲜海带1.6万斤。
1949年养殖场共进行了三种养殖方法试验:一是“自然养殖法”,即利用海底石砾进行养殖;二是“投石法”,即向泥沙海底投石养殖;三是“筏式养殖法”,即在较深海水区,设置竹筏养殖。是年3月,养殖场还探索利用1米长白麻绳进行分苗和筏式养殖试验,共夹苗10绳,每绳夹苗21棵,经4个多月的试养,长势极好。
1949年4月22日,《胶东日报》为此刊发消息称:“烟台水产养殖场,根据三年来之试养,现在在烟台已经成功(开展)了昆布和若布的养殖工作。因此,很有信心在此基础上来扩大和推广。” 文中提到的昆布和若布,即我们今天普遍食用的海带和裙带菜。
1952年:“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转入规模生产
自1949年初起,烟台的海带养殖试验开始向外地推广。1949年3月,威海分场成立。4月,由烟台向威海移植海带50绳,每绳40株。在合记码头外利用单架子养殖。是年,威海全人工采苗、育苗取得成功。3至5月,向牟平养马岛移植海带100株,向芝罘岛移植海带600株,向崆峒岛移植海带200株,向芝罘湾、东炮台移植裙带菜150株,9月又移植2100株。这一年西浪坝两侧试养的海带也生长良好,并出现子囊斑。这些海带孢子的出现,预示着海带已具备繁殖功能,技术人员欢欣鼓舞,决定继续扩展试验海区。6至8月,烟台水产养殖场组成调查股,对牟平、荣成、文登、乳山、海阳等县沿海浅海可养水面进行调查,先后成立了威海、俚岛、长山岛、张家埠4个养殖下属单位。此后又对烟台附近各岛周围可养水域进行调查,并绘图总结,为来年扩大养殖海区做好准备。
通过对可供海带养殖水域面积进行广泛调查,养殖场因地制宜于当年将放养海带水面增加到70亩。其中西浪坝里10亩(筏式、投石两种方法),东炮台投石30亩,养马岛10亩,崆峒岛10亩,烟台港内附设筏式养殖双架10台。不料在7月末,烟台遭强台风袭击,狂风恶浪将港里筏式养殖海带冲毁过半。台风过后,养殖场将所剩种苗,全部用投石、投筐、下绳法投入烟台港外海底进行自然繁殖。入冬后,他们又试着在港内进行人工采苗,取得成功。技术人员在操作中发现筏子上附着许多海带幼苗,他们充分利用这一意外收获,开辟养殖新途径,将幼苗小心翼翼从筏子上剥离下来,夹在棕绳上沉入海底养育。此举是本地海带幼苗分散养殖的首次应用,可惜成活率低,试验未能成功。
1950年2月,山东水产并殖技术人员第一次在烟台水产养殖场集会,提出并通过了“绑苗投石法”作为海底繁殖的养殖途径,决定在烟台、青岛、威海、俚岛海区进行试验。烟台选在西浪坝外和东炮台海区进行试验,进入6月后,发现海带出现腐烂并遭海胆吞食,7至8月,绑在石块上的海带苗先后消失。“绑苗投石法”失败。
1951年1月,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在青岛成立,烟台水产养殖场变为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烟台分场(简称烟台养殖场),大槻洋四郎等一批技术人员由烟台迁到青岛工作。这一年的3月12日,养殖成活海带首次从烟台移向青岛,使我国海带养殖海区向南推进到北纬36度,移后观察,长势良好。自此,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和烟台分场的技术人员密切联系,共同为充实完善“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努力探索。
烟台养殖场于当年在长岛鹊嘴西山后、西浪坝外、东炮台、崆峒岛、港里码头东,共投石养殖海带11.5亩,收获偏低,证明投石养殖法不是优化方案。
1952年,养殖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肯定了“水表面养育和沃区养育后移于瘠区养育的方法”,决定烟台港内筏式和外海投石两种养殖方法同时进行,当年收获海带、裙带菜鲜品2.8万斤。至此,海带的人工采孢子、幼苗分散养育以及筏式养育架的设置等养殖方法,已被水产养殖场基本掌握并取得一定生产效果,海带养殖理论也日臻完善。从1948年至1952年间,经山东水产养殖场及烟台分场的科技人员李宏基、张金城、索如英、牟永庆、刘德厚、田铸平、邱铁凯、刘永胜、迟景鸿等人的艰苦探索,“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终于在青岛和烟台两地同时获得成功,其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海带养殖也由试验阶段转入规模生产阶段。
在此后的生产实践中,烟台养殖场的技术人员还科学地总结了海带养殖工艺,将其划为采苗育苗、分散养育、选种度夏、收割加工四个阶段,为全国沿海开展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后来海带又向南移植到亚热带的福建沿海,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十年间,经沿海各地水产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海带养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成为世界海带产量第一大国。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明娟实习生毛宁)7月9日,记者从兰州新区管委会获悉,《兰州新区“打造精致兰州筑就魅...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