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烟台教育事业的发展

烟台日报 2020-06-30 09:56 大字

□于大卫

烟台在开埠之前只有私塾,没有面向社会招生的学校。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和学者陆续前来港城,与当地开明人士联手将进步的西方近代教育引入烟台,烟台的教育事业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

清末开埠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进入,烟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博士夫妇乘帆船越洋远航,于同治二年(1863)末抵达烟台。他们先去登州(蓬莱)学习一年汉语,同治三年(1864)底返烟。同治五年(1866),他们自费买下毓璜顶东北坡几块梯田,建起住宅。同时还建起一栋平房开办小学,开始仅有三名学生,学生免费接受教育。后来学生逐步增加,郭显德夫妇获得美国纽约长老会“砖房教堂”慨助500美元扩建校舍,兴办起文先男校和会英女校两所学校,均为义学(住宿生稍收伙食费)。这两所小学,是烟台最早仿效美国学制、课程开设的小学。

两所小学创立20年后的光绪十二年(1886),郭显德向美国长老会募款2500美元,在小学之侧兴建一所中学。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取名“会文书院”,并将男女两所小学并入一起管理。会文书院设寄宿舍,学生多数来自胶东各州县。据不完全统计,兴盛时期在校学生有200名左右。会文书院中学部的主旨在于培养师资,将来服务农村教育。当时,书院理化室设备是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以汉文为重,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严格。郭显德先生此后在周围各县又先后创办了约40所不同规模的学校,教师多数选才于会文书院。会文书院于二十世纪初叶结束,小学部改由中国人自办,起初取名“成美小学”,后改名“信义小学”;中学部校舍免收租金,改由中国人自办女子中学,名为“真光女子中学”,校长是于志圣。真光女中以音乐见长,并设有幼儿师范班,这是当时我国华北地区唯一的幼儿师范学校。

郭显德博士1920年逝世后,他创办的会文书院与韦丰年创办的实益学馆合并,新增校舍由继承人毕维廉和明显文兴建,经费由毕维廉向美国募捐,当地富商及校友也有捐助支持。新校舍取名“思郭堂”,校舍其他配套设施于1922年完成。新校启用,改称“益文学校”。

光绪五年(1879)春,英国基督教宣教史上有名的戴德生牧师携其同工祝名扬来到烟台,选择在芝罘东山滨海购买土地,仅用一年时间建成小规模校舍,包括可容纳10名学生的教室、宿舍及教员住宅。光绪七年(1881)创办学校,初称“中国内地会学校”,后改称“芝罘学校”,专门接收在中国工作的英国传教士家庭的适龄子女入学。随后又建新校舍,学校规模逐年扩大。内地会还在学校一侧建起一座医院和英国传教士疗养院。据统计,光绪十年(1884)住宿生、走读生共计33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男女住宿生共计170名,走读生不详;1906年学生共计213名(含小学生56名);1927年学生共计263名(含小学生87名),这年教职员已达42名。学校除设有医院外,另有商店、小作坊、邮局、服装店等。学校执行英制,包括教材、教法、课外活动,不授中文教材。学生高中毕业后须通过英国牛津考试,考卷必须送英国审核。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校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烟台经商的广东商人梁礼贤(字浩池)投资办学,创办养正义学堂,校址在东河(今解放路)北端东侧滨海处。该校是清末烟台国民教育“废私塾,兴学堂”的第一所规模学校,初期由芝罘学富名人林茂丞(字秋圃)担任校长。学校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该校在烟台国民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美国长老会教士魏利夫妇于光绪三十年(1904)由潍县调职烟台,照顾倪维思夫人(时倪维思已故12年)。考虑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魏利夫人征得倪维思夫人同意,在住宅楼里安排适当房间做教室,创办毓璜顶女校。该校改变义校先例,开始收取学费,聘请中国教员授课,专收本地走读生。学校经费得以自给,不必再由长老会补助。

美国浸信会创办的卫灵女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筹建、三十四年(1908)开课,校址在市区大马路悦来里中段路东,初期仅招收幼儿生和初小学生,男女生兼收。七年后又建焕文学校,校址在大马路基督教浸信会教堂身南,两进四合院,南院有一宽敞活动场地。两校初期系小学规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设有初中班,三十年代两校在校学生总数达330名。卫灵学校的校长,先后由司提芬夫人、浦其维夫人、浦爱德女士、塔珍珠女士、聂德佳女士等担任;焕文学校的校长,先后由浦其维博士、慕雅各牧师、张宝灵女士、雷牧师等担任。

1916年,英籍马茂兰夫人兴办培真女子学校,该校前身是她兴办的具有20年历史的花边学校。该女校系义学,仅限小学,学生人数在150名左右。1925年,马夫人病逝,其女儿马快乐继任校长。1926年,该校改为中国人自办,校长是该校原义务教导主任袁润甫。学校主设初中,改名“培真女子中学”,小学系附设。学生开始缴纳学费,义学状态中止。该校随后又加设培真男校(小学),校长为孙魁一。1933年,培真女子中学教务主任时香雪继任校长,至1945年。

法国天主教方济会出资创办崇正、崇德学校,建校确凿时间难考,沿革复杂。烟台山下于光绪十二年(1886)建有法国天主教堂和修道院,随后在其一侧建有法国学校,专收外侨子女,学习课程重在法语和英语。天主教堂初设专为中国子弟的义学,设在大海阳村,男女分校。之后,在张裕西路的东升街北设崇正小学,系男校,开始收取学费。几年后,在法国医院东侧设崇德女子小学。两校在1934年至1935年间先后增设中学部,崇正仅增设初中,崇德在增设初中的基础上于1938年开始试办高中。至1941年在校生分别为440名、370名。崇正男校历任校长先后是黄烈卿、彭玉麟、苏积文、马文远等,皆为修士。崇德女校历任校长先后是梁姓修女、陈姓修女;副校长先后为王志让、韩非。1945年两校合并更名为滨海中学(后改名为烟台二中),1947年恢复,1948年两校中断。

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烟台开埠以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进入,不仅推动烟台近代工商业快速发展,而且引发了烟台传统教育的重大变革,那就是与近代工商业伴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崛起。

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国人马茂兰夫妇自费创办一所花边学校,校址位于市区三马路中段路南,是一座三层楼房的校舍,面积约有1500平方米,校园东侧设有学生宿舍。这座校舍,既宽敞又壮观,站在三楼北阳台观看新兴的港城,一览无余。学校专招女生,学生边读书学圣经,边学习编织花边。学生在校学习职业技术,可以得到适当报酬,生活多能自给,甚而帮助家用。学生毕业后可以将技术和基督教推介到农村。该校当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花边学校举办有10年时间,对胶东农村影响很大。技术广泛传播之后,农村妇女农闲以织花边为业,人数常年达万人以上。胶东花边产品从烟台港走向世界,历经40年而不衰。

烟台开埠初期,本地人精通英语的人很少。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识之士决议兴学,培养英语人才。美国传教士韦丰年先生光绪二十年(1894)来到烟台后,提出培养相应人才的主张。在当地富商李伯轩、李载之等8人出资赞助下(每年经费白银2000两,10年为止,经济独立自给,财产归学校所有),韦丰年在毓璜顶南坡购地建房,三年后校舍建成,校名定为“毓璜顶英文馆”。学校的英语师资由美国长老会人员义务担任,开设的课程以英语和商业为主。光绪二十三年(1897)招收小学毕业及同等学历学生,开始仅招6名学生,后陆续招至60多人。韦丰年先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校长,1909年因患霍乱病去世,享年42岁。他的夫人也于同年因病去世。继任校长毕维廉发起社会募捐,增筑校舍,借此纪念韦丰年先生创校功绩。新建筑二层楼舍,起名“思韦堂”。此时,该校各种设施已经比较齐全,为后来改建实益学馆、益文商专打下坚实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栖霞人、同盟会会员谢鸿焘及其夫人马秋仪,联合张继、张福来等数十人,募捐3000银元,在烟台租得校舍创办东牟公学,当年秋季开课,有学生十多人。第二年春天,学生有200人,设普通中学班、警察班、师范班。谢、徐分别担任校长、教务长,招聘教员十余位。与此同时,马仪秋女士还拿出私蓄和变卖祖产,在捐助东牟公学外,又自办端本女校,校址在通伸村。

1913年,美籍护士Adelaide PrimroseR.N.受托来到烟台,在刚建成的毓璜顶医院举办护士培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有志于医务工作的男女青年。初期10年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其间负责培训工作的护士长换了三位,直到毕格林于1917年到烟台工作数年后,情况才日趋稳定,培训逐步规范。1926年,有四名学生毕业,经中华护士学会考试合格获得文凭,而且具有N.A.C.名衔,与美国的R.N.、英国的S.R.N.同义同等。早期毕业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1933年第18届开始,女生占多数,后来的毕业生几乎均为女性学生。至1944年共为19届,毕业学生总数为150人。护校的教员全部由毓璜顶医院的医生兼任,均为齐鲁大学或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毕格林负责护校教务长达15年。陆瑞德1933年继任校长,任职四年,于1937年卸任。接任陆瑞德担任校长的,为中国籍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聂荣贞。从此,该校规定,录生条件需有高中学历。聂校长发扬该校严格治校的传统,强化规范标准,提高办学水平,毕业生在全国各大医院享有良好声誉。抗战时期,该校校友多名冲破日军封锁,辗转跋涉进入后方,效忠国家。聂荣贞在日军接管医院后去职,后赴内地工作,学校由此中断。

胶东柞丝生产历史悠久。烟台开埠以后,胶东柞丝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畅销,刺激胶东柞蚕生产快速发展。为顺应商势,1922年,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创办烟台蚕丝专科学校,校址在市区东南山坡上,学制三年,办学经费每年七万余元。设蚕丝、织染两个系,课程除桑栎育苗、蚕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外,还有纩丝、织绸、漂染整理等。学校设备完善,并在牟平、文登、栖霞等地设有6处试验场。学校鼓励民间发展育蚕、生产蚕丝,每年春天免费赠送蚕种给蚕农。学校聘请7位专家为教师,校长为王嘉猷。1924年开始招生,第一年学生不足20名,全为女生。1925年开始招收男生。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校长由曾经留学日本的朱福祥担任。从此,学校教学与养蚕的设备大量散失,化验室倒闭,学生也剩下寥寥无几,最终于1940年停办。烟台蚕丝专科学校的创办,为胶东培养了大批养蚕和蚕丝加工技术人员,对推动胶东柞蚕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创先河的特殊教育、幼儿教育

伴随烟台开埠,外国传教士将国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方式引入烟台,先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启喑学校和山东最早的幼稚园。

光绪十三年(1887),梅耐德女士与丈夫梅理士共同在登州创立中国第一所启喑学馆。学馆经费由美国长老会资助,免收学生学费及食宿费,起始仅有4名学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启喑学馆迁至烟台,初期租房舍于通伸村。因房舍租金昂贵,后来他们借款自建校舍。建设新校舍经费得到山东各地长老会教师和梅耐德女士在美国工作的母校——洛切斯特学校的大力支持。校址在市区东郊葡萄山以东英国内地会的芝罘学校旁边,置地17亩,兴建了校舍与住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三十二年(1906),梅耐德女士先后奔赴北欧和美国,呼吁帮助烟台启喑学校发展,得到广泛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当时美国二十多所聋哑学校每年对烟台启喑学校都有适当捐助,另外还有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奥地利、瑞典等国捐款。在多国相关组织和人士支持下,他们很快解决了建校初期资金的困难,并逐步还清了借款。数年间,建校及设备用费即达7000美元,所有捐助全部来自海外。在梅耐德出国期间,魏利夫人自登州调到烟台工作,暂代校长职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梅耐德自美国聘请特殊教育专家葛女士帮助学校工作,将学校内部精心整顿,学校因此得以进一步改观,并且开始招收女生,男女分班。学校规模在60人左右,实行“六三”九年教育,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课程开设除普通教育必修学科外,同时加园艺、手工课程,男生学木工、女生学编织刺绣。梅女士不仅出高薪聘请优秀师资,而且特别注重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梅夫人退休前回国一次,宣传扩建校舍计划,再获广泛支持,返烟后立即进行学校的扩建工程。1922年,最后完成六座楼房建设,另外进一步完善了教室、宿舍、办公室、游艺室、礼堂、标本室建设。1923年,梅女士年届七十,功成身退,将校长职务交予葛女士。葛校长任内,原教务主任栾雪琴升为副校长,后来继任校长。该校曾举办师范培训班两期,每期一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结业后分别在北平、南通、沈阳、上海、天津、古田、成都等地的聋哑学校工作。登州启喑学馆的开办,首开中国聋哑人教育的先河,使人们对聋哑残疾儿童的观念大为改变,该校对当地聋哑孩子的基础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美籍牧师郭显德博士的继配夫人Harriet S.Corbett原为护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开设毓璜顶诊所,义务为民众治疗。她发现幼儿教育至关重要,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诊所西南侧设立幼稚园。新建筑于两年后落成,这是近代山东最早的幼稚园。新校舍启用后,第一年招幼稚生93名。幼稚园另外有两个教室,安排小学一、二年级学生30名。1921年起,一、二年级学生调拨信义小学就读,其教室由幼稚师范专用。该园停办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近半个世纪里,约有3000名以上的幼童在此入学。

培养军事人才的海军学校

根据国家军事实力发展的需要,十九世纪末清廷决计创建中国海军。在一系列筹备之后,李鸿章兼责海军规划建设工作,其中举办海军学校被列入议事日程。

面对开埠后烟台尚无海上武力的现状,光绪二十九年(1903),海军练营长谢学朗(字葆璋,号镜如)监督,在烟台成立海军学堂。教职员工到位的当年,在烟台当地招收新生12名,名为“海军训练班”。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军学堂新校建成,校址选在市区正东约七里滨海处,校舍形式中西优点兼取,开辟体育场地,新建船舰码头。在天津、上海招收新生90多名,学校学员逐步达200多名。学生入学年龄以13至16岁为限。学校学制参照英国海军学校章程设立,开设课程有英语、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孤三角、地理、绘图、测量、帆缆、枪炮、天文、驾驶等;开设的实习课有海涛、海流、电学、气象学、船阵、鱼雷使用等。学制为三年,分六个学期,无寒暑假,每周只停课半天。谢学朗任学校监督(民国初期改称“校长”),宣统三年(1911)去职。之后,郑祖彝、曾瑞祺、佘振兴、许秉贤等先后任校长。烟台海军学校共18届、580多名学生。

烟台开埠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胶东地区经济社会各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他们为胶东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原刊于烟台市政协编纂出版的《烟台文史》)

新闻推荐

桂林经开区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通讯员韦佳贝)为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近日,桂林经开区管委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七星区穿...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