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崖石刻看宋人如何玩转桂林

桂林晚报 2020-05-26 08:27 大字

杨损等6人曾公岩题名鲍刚摄

曾布龙隐洞题名鲍刚摄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局部)来源于网络

■鲍刚

由王凯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清平乐》虽已于近日收官,但其热度依然不减。该剧以宋仁宗赵祯为主线,讲述了其作为一代帝王殚精竭虑的一生。从宫廷到市井、从白天到夜晚,该剧高度还原了宋代的生活风貌,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其实,在宋代桂林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渐成为“西南会府”,桂林的山水赏游活动也达到一个高潮,这在桂林的摩崖石刻中保存着不少记载,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它们一窥宋人生活的究竟。

范成大提到桂林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处”

唐代叠彩山、宝积山、独秀峰、西山、隐山、南溪山、伏波山、龙隐洞、訾洲等处成为景点,而真正称得上开发的有元晦之于叠彩山、宝积山,李渤之于隐山、南溪山;李昌巎之于独秀峰;裴行立之于訾洲。

到了宋代,山水开发不仅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范围扩大,深度增加,称得上营建。普陀山之元风洞、曾公岩、弹子岩,远郊的中隐山、琴弹岩、轿子岩均在宋代开发。到南宋初年,赵夔作《桂林二十四岩洞歌》,提到桂林常游的岩洞就有24处,这也仅是部分。稍晚的范成大提到桂林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处”。伏波山,唐代已经有游人前往,只是天然岩洞,未加修饰,宋代在此修建有蒙亭、癸水亭,还开辟了陆路通往还珠洞,之前游览还珠洞都是乘船前往,靖康元年(1126年),临桂令唐铎奉命从西面打通一条到直达珠洞的隧道,洞口在今天龙珠路,桂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对面的马路边,记载唐铎开路的石刻就在洞口上方,道路如今几乎废弃。许多名山洞府构建亭台楼阁,作为长久游观宴乐场所,比如七星岩洞口的碧虚亭、隐山的俟德亭、卦德亭、龙隐岩平亭、骖鸾亭、水月洞朝阳亭、屏风岩壶天观等等。

同时宋代人也赋予了自然景观更多的人文气息,尹穑、李弥大将唐郑冠卿遇仙的故事刻在七星岩,为七星岩增加了神话色彩;吕渭刻《养气汤方》、张仲宇等刻《张真人歌》、邢鲁等刻《佘先生论金液还丹歌诀》、张孝祥刻《刘真人像》等等,通过石刻将刘仙岩打造成了桂林道教圣地。

京城来的杨损三日游遍桂林美景

同僚游在当时仍然是主要的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以地域为单位的同乡游,《孙师圣等十二人龙隐岩题名》、《卓樗等二十一人水月洞题名》、《徐梦莘等十二人弹子岩题名并诗》、《董世仪等十九人龙隐岩题名》分别呈现了福建、江西同乡结伴出游的情景。另外,以家庭为单位的携家游也是一种重要形式,如《曾布龙隐洞题名》、《元寿携家游雉山题名》等,《赵子肃等八人游栖霞洞题名》则是两家人相约同游。游览人数上既有独游,三五好友同游,更有十余人,二十几人同游的热闹场面,可参见上面提到的江西、福建同乡游。甚至还有成百上千人同游的情形,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记载,他曾在桂林参与游览七星岩的故事,当时点了数百只火把,敲锣打鼓,跟随的群众有千余人,从曾公岩入,栖霞洞出,全程历时6个小时,如此规模,怕是只有从前的中小学春秋游才能相媲美了。

从游览的时间上看,一日游是主流,也出现了多日游,杨损从京城来,从未见过如桂林这般的美景,于是在好友的陪伴下,来了一个三日游,遍览桂林美景(《杨损等六人曾公岩题名》)。赵立离开桂林前,自六月十一日至二十一日,游遍桂林诸岩洞,然后才走(《赵立还珠洞题名》)。同为一日游,宋代一日游往往会延续到晚上,白天意犹未尽,晚上秉烛继续(《少隐等五人龙隐岩题名》、《陈杲等八人龙隐岩题名》等)。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描述桂林岩洞“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遍至。”也正因为如此,宋人一次出行会涉足多个景点,如《蔡怿等六人还珠洞题名》中蔡怿等人一天到过“灵隐、曾公岩、栖霞、风洞,程公岩、八桂堂、伏波岩”等处,元寿带着家人一天也游了叠彩山、八桂堂、陶家园、栖霞洞、曾公岩、风洞、龙隐岩、雉山、于家园等处(《元寿龙隐岩题名》),而且还会在外面享用“旅游餐”。也由此出现了漓江、小东江两条热门旅游线路,串联起来的伏波山、逍遥楼、象鼻山、訾洲、雉山、南溪山,小东江沿岸的普陀山诸岩洞、龙隐岩、龙隐洞等很受追捧。今天我们从这些地方保存下来的宋代石刻数量及比例就能明显看出来。出行的方式也包括乘船、步行、骑马、轿子(类似四川的滑竿),多种交通换乘。

宋代桂林地区出游除去观景外,还伴随其它活动,宴会雅集,酒、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桂林宋代与旅游相关的石刻中,饮酒的记录有30余处,喝茶记载有20处,詹仪之每次外出基本都有佳酿相伴。宋代饮茶程序复杂,远不如饮酒来得方便,另一方面,出游的原因也包括送别,酒自然要多过茶了。

在各处名胜多有前人留题,胜迹开发也是前贤之功,观碑怀古,凭吊先贤也是一项重要活动。王觉等七人在龙隐岩“遍读前贤题字”,李大异在雉山也是“遍观前贤镌刻”,曾原一、赵希囿每到一处,则吟诵张栻文章,以示怀念。李曾伯、王孝先、张田等人则见到了自己先人的遗迹,不胜唏嘘感慨。

范成大张孝祥为水月洞名打笔墨官司

宋代人对山水的理解更加深刻,注入了更多的感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范成大、张孝祥两位名人竟为象鼻山水月洞之名该叫“水月洞”还是“朝阳洞”打了一场隔空的笔墨官司。

先是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与好友张维同在桂林为官,有一次同游象鼻山水月洞之后,张维爱上了这里。僧人了元遂在此建亭以取悦张维。张孝祥为纪念二人友情,便将亭命名为“朝阳亭”,水月洞改称“朝阳洞”。几年后,范成大来桂,得知了改名之事。他通过考证,从历史(隐山有朝阳洞)、现实(水月洞真实形态)、民心(邦人不从)、改名原由(个人一时爱好)等方面推翻了张孝祥的命名,重新改回“水月洞”这个名字。张孝祥的《朝阳亭记》、《朝阳亭诗》和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分别刻在水月洞两侧的石壁上,均是词翰俱美的佳作。这段笔墨官司不仅为桂林山水留下了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三件不朽的石刻作品。

基于对山水深入的理解,宋人的题刻水平也是超越古今的,借用清代人叶昌炽的评价“其词皆典雅可颂,其书皆飘飘有凌云之气”。以下就让我们来欣赏宋人的诗词作品。

其一:梁安世七星岩词(西江月)

南国秋光过二,宾鸿未带初寒。洞中驼褐已嫌单,洞口尤须挥扇。

夕照千峰互见,清空万象都还。羡它渔艇系澄湾,欹枕玻璃一片。

其二:方信孺龙隐岩诗词

石门元不锁,岩屋本无基。九夏花犹在,千年树倒垂。

僧闲方定起,客到每归迟。甚欲眠莲叶,沿崖读封碑。

西江月

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何来十日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

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兹游未必胜骖鸾,聊作湘南公案。

题名石刻中,朱希颜、詹仪之等人的题名,脍炙人口,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朱希颜等二人水月洞题名》“水色正碧,洞月宛然,无异望冰轮于云峰缺处”完美表现了水月洞的景观,詹仪之冬日游龙隐洞“是日大风,重裘不暖,俯仰久之,毛骨为耸。”这样的经历,每个冬天,桂林人民都会有如此感受吧!

新闻推荐

“云书巢”首场公益活动走进临洮 千本图书送到4所乡村学校

明德小学的同学们收到书很开心捐赠仪式扫码捐书本报“云书巢”公益活动发起以来,不少爱心企业、公益团队纷纷行动,为乡村学...

栖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栖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