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往事 街面忆往

烟台晚报 2019-11-04 09:13 大字

刘正中先生在表演皮影戏。刘烟生撰文/供图

上星期天下午,应朋友的邀请,我到毓璜顶文艺研究会观看刘正中先生表演的皮影戏,进入厅堂,只见人头攒动,影迷们集拢在一块洁白的皮影幕布前,芝罘区76岁的民间皮影戏老艺人刘正中的一声高腔叫板,立马赢得了一阵叫好声和掌声。

刘正中先生一边操演着手中的皮影人物,一边有板有眼地唱道:“唐僧师徒西天去取经,跋山涉水辛苦赶路程,咦,忽然前边刮起一阵黑旋风,孙大圣眨动火眼金睛看,哦,是那想吃唐僧肉的女妖魔白骨精……”他双脚有节奏地跺地敲打节拍,清脆的鼓点合着优美的旋律,吟唱《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那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现在用皮影戏这种传统形式演绎,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少年的刘正中就痴迷皮影戏。当时芝罘小城有家固定的“紫来欢”皮影戏院。说是戏院,其实就是30余平方米的演出屋,白幕前两侧分别摆放着十几条长凳,演出的剧目有连台戏(连续剧)《西游记》《济公传》和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独立小剧《东郭先生》《龟与蛇》等,人员由三人组成:主演于钦清,另有乐师和收费员各1人。于钦清(人称于老三)多才多艺,知识丰富,演出节目的唱词、配乐及皮影戏的制作,均为自编、自唱、自作、自舞。售票价格为大人一角,小孩五分,是深受平民百姓欢迎的草根娱乐节目。

在当时的芝罘小城,皮影戏极为普及,南到上夼村,北至朝阳街,东起南山路,西至毓璜顶,哪个男孩都是于老三的铁杆粉丝,哼两句于老三的唱腔,模仿几个皮影戏人物的经典动作,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传统的皮影戏所用主要材料是驴皮和牛皮,于先生为了节省造价开支,对所用材料进行革新,摒弃驴皮和牛皮,采用厚约2毫米的硬纸背壳,并把人物的头和身体部分分开制作,这样头和身体部分可反复多次组合,省事省力省原料。为了增加收入,于先生还开展对外拓画业务。拓一张人物头像2分,拓一张人物身体5分。少年刘正中常常将捡废玻璃、牙膏皮的钱用来看皮影戏和拓皮影戏人物画像,久而久之,也能像模像样唱出皮影戏的几套唱腔。平日里,他向亲友讨要旧纸壳,到公利市场垃圾堆捡鸡毛管和串糖球的竹棍,用来作为制作道具的辅助材料。后来,在于先生的指点下,他用旧纸壳将拓下来的皮影戏人物画像,镂刻出80余套人物头像和60余套人物身体的演出道具,刚开始在家里自演自娱自乐,后来在庭院、胡同表演,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一时小有名气。

1958年暑假期间,刘正中就读的烟台南关小学的老师要求他到学校演出,首次登台演出的节目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幕布是在家里找出的一块白色包袱皮,由两个小伙伴抻着,只见刘正中烂熟于心的情节和唱词脱口而出,韵味绵长,让同学和老师直呼过瘾。尽管当时设施、设备都很落后,但在那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刘正中的皮影戏,夏天在大槐树下开场,冬季在热炕头上演出,丰富了所城大人孩子的文化生活。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紫来欢”皮影戏院的于钦清收到一纸勒令:不许“放毒”!皮影戏作为“四旧”销声匿迹。“紫来欢”皮影戏院关门歇业,于钦清改行去搬运社拉地排车了。刘正中也忍痛割爱,含泪将自己花钱日积月累攒的100余套皮影人物付之一炬。

2010年,毓璜顶公园举办春节庙会,公园的有关领导得知刘正中会制作表演皮影戏,邀请其出演。刘正中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编写了剧本,谱写乐曲,制作道具,如期在庙会期间演出,传统皮影戏剧目《逗你玩》《东郭先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得到观众的好评。后来,他应区内的幼儿园、小学邀请,为孩子们表演,并多次到文登香水海园区、福山区夹河社区、栖霞牟氏庄园及太虚宫等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刘正中先生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创新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具、模型等方面融合进了动漫和卡通人物的元素,注入现代版的文化符号,人物形象丰满而活泼,色泽明快而艳丽,动作经典而浪漫,剧目也由2010年庙会期间的三四个节目增加到《崆峒岛的传说》《财神的故事》《孙悟空大战灰太狼》《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头儿子学文化》《三个小猪盖房子》等20余个剧目。

在刘正中先生看来,皮影戏承载着厚重的乡情乡愁,将皮影戏传承下去是他的一种使命。刘正中先生说:“翻动着皮影边走边唱,就像举着火把行走在天地间,可惜的是,现在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学习这个行当了……”

新闻推荐

寻亲90年 往事如昨

李洪苏轼密州任内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曾留下脍炙人口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