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打麦场
我于1942年出生在革命老区——山东省栖霞市草格夼村,村座落在牙山北麓的山沟沟里。
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全村200多亩麦子要在这里碾轧、晾晒。打麦场是全村人的盼头和希望。
每到麦熟开镰时,田地里便人潮涌动、热火朝天。有的头戴草帽,有的肩搭毛巾,男女一律弯着腰,对着金黄色的麦秆,一下一下挥舞着锋利的镰刀。
收割后,生产队组织男人们挑麦。这挑麦可是力气活,150-160斤的麦捆压在肩上,无论路多远和山路凹凸不平都不许下肩,右肩累了、痛了换到左肩。这些汉子在路上,你追我赶不甘示弱,同伴们相互鼓劲加油,那阵势好不威风。六七天过后,打麦场便矗立起一排排金灿灿的圆柱形麦垛,煞是庄重、喜庆。
待到辗轧时,乡亲们先用锄头在麦场上仔细地刮上一遍,铲平地面,然后挑来水,用瓢均匀地洒上一遍水,套上毛驴或骡子,拉上石碾,一圈一圈地仔细碾慢轧,直到将场面碾实碾平。
起场,压麦、扬麦,乡亲们一件件紧张地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新麦味。除夏至前后打麦场碾压、脱粒、晾晒小麦外,到了秋天,打麦场还要将金黄色的谷子、玉米、大豆及红彤彤的高粱等五谷杂粮进行脱粒、晾晒。在打麦场扬净、晾干后的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粮食,乡亲们都是把最优质的粮食卖给国家。然后再留足种子和储备粮,剩余的粮食再按人口分给农民。
时光荏苒,我慢慢长大了,参军入伍,后又转业回地方工作,离开了故土。这期间,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各家各户的打麦场都建在各家的田边地头或房前屋后,既方便又省力。
近些年,各式各样的现代化设备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既快捷又省力。打麦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闻推荐
友星大姐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那个时代应该经历的苦难她都经历过了,她之后的弟妹踢里拖嘞地出生,她来人世间第一个...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