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方山赫然井

烟台晚报 2019-04-13 09:48 大字

张国安撰文/供图

洞穴,往往充满着神秘和未知。电影和小说中的洞穴,常被描绘藏有价值连城的珍宝或天下无敌的武功秘籍。洞中的幽深、黑暗常让人紧张和恐惧,但这也正是探洞的魅力所在,它激起人们挑战极限的天性,吸引着人们去探险。

胶东地形总体属于低山丘陵的花岗岩地貌,不太可能像南方喀斯特地貌那样形成庞大幽深的洞穴,但胶东腹地栖霞境内方山上这个名叫赫然井的洞穴,无论是资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是神乎其神。传说此洞有三十六道弯,直通渤海边,里面还经常传出奏乐声,宛如黄钟大吕一般。据说洞的深处有一眼竖井,趴在井边能听到从海边传来的汽笛声和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些传说是真的吗?赫然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洞穴?洞内隐藏着怎样的地理奥秘?

胶东名山中方山最奇特

方山,地处栖霞市西南部15公里处,因“山方而平,故曰方山”,是栖霞六大名山之一。相比栖霞艾山、牙山、崮山、唐山和蚕山这五座名山,方山海拔404米,是为最低,仅为海拔814米的艾山的一半。然而方山不因山高而著称,而以奇特闻名。

其一,方山形状奇特,乃一座崮山。“崮”,读音为g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在地理学上,“崮”也被形象地称为“方山”或“桌山”。但方山与沂蒙山区的岱崮地貌有着本质的区别。岱崮地貌主要是古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方山则属于新生代火山岩(新第三系橄榄霞石岩)结构,属于火山岩流侵蚀剥蚀地貌,主要是由喷发后的岩浆向四周流动,呈被状覆盖在山顶所致。远眺,方山仿佛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当你登上山顶时,感觉犹如置身于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令人惊奇和遐想;在空中鸟瞰方山,方山却像一只摇头摆尾,面向北方的巨大神龟,因此方山又名龟山。其龟头、颈部、龟背、尾巴都清晰可见。山顶上纵横交错的道路,仿佛是龟背上的纹路,又似一副偌大的棋盘。

其二,方山是个大蚕场,周围方圆40余里。方山顶上是一大片广阔平坦的柞林。据资料记载,到上世纪80年代初,蚕场总面积达10700余亩。到90年代初,方山蚕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柞桑蚕育种基地之一,更是中国唯一集柞蚕母种、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和家蚕原种、一代杂交种于一体的蚕种生产企业。早年,在丝绸业曾有“中国丝绸看山东,山东丝绸看方山”的说法。

其三,方山自古便是胶东名山。方山东麓挖掘出土的杨家圈遗址,被誉为“胶东史前文化研究活化石”,是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方山有“十景”之说。旧志中记载的“方山十景”为清代学者林梦榆总结,分别是“夕阳山市”、“绝壁飞泉”、“佛顶慈云”、“唐城密雨”、“龙街月色”、“狼洞经声”、“怪石凌霄”、“孤庵残日”、“情溪浴马”、“赫井归云”。其中,“夕阳山市”被列入栖霞旧“八景”之一。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远近闻名的“方山八景”:东佛落顶、西佛落顶、啷当脖子、赫然井、饮马湾、狼洞圈、朝阳洞、神水庵。方山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胶东名山家族中实属罕见。

三进赫然井终得解谜团

“赫然”一词,是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赫然井是胶东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由于火山爆发形成的原生洞穴。这种原生洞穴中最主要的熔岩穴(俗称火山洞穴)是由火“炼制”而成的。洞穴的地下空间是与周围岩壁同时形成的,是由当年火山爆发时流动岩浆的内外温差造成。外面的岩浆冷却快,就结成硬壳,而中部的岩浆保持高温继续流动,就不断向前形成洞道。而次生洞穴如溶洞是先形成岩石,然后又受水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洞穴,再比如,海蚀洞穴是由海浪拍打侵蚀形成。因为胶东的天然洞穴大部分属于花岗岩块崩塌垒叠而成,因此,与众不同的赫然井显得特别珍贵。

尽管“逛方山不逛赫然井等于白来”,但对大部分游客及周围村民来讲,真正进过此洞的并不多。要说赫然井中,人能涉足的长度不超过20米,你可别跌眼镜,主要是其内部结构的险峻与复杂。笔者将其归纳为“八弯”、“七巷”、“二庭”、“二井”和“一窗”。所谓八弯,指赫然井内共有八道弯;“七巷”,指包括四条人能直立通过的大巷道、三处人不能入内的神秘的小巷道;“二庭”指其中的两个洞庭;“二井”分别指“大井”和“小井”两处竖井;“一窗”指一个酷似窗口的洞口。在此特别建议:不具备丰富野外活动经验的人,最好不要贸然去探赫然井,即使是资深驴友也最好是结伴,可相互壮胆、帮忙。光说那洞内悬着或竖立的岩石,有的如磐石将坠,有的如雄狮扑来,有的如利剑逼人,加上种种稀奇古怪的传说,胆小者入洞后难免心惊胆战。

赫然井位于方山主峰西北坡的危岩绝壁底部,井口坐北朝西,是两块巨大岩石搭成的一条狭窄石缝。井口当中,一块1米多高的巨石突兀,名曰“贞妇石”;井口外侧,有三块小岩石,从北往南依次跪卧,素称“孝子石”。相传古时,一樵夫携妻儿上山打柴,来到赫然井处,口渴难耐,樵夫便独自一人入井找水,妻儿四人在井口外,左等右盼,不见亲人回来,最终化为了岩石。

过“贞妇石”朝东北方向下行,走过第一段通道,一道绝壁挡住了去路,这是第一道弯;后面还有三段这样的通道,只是愈往里走,愈异常狭窄,两侧都是峭壁直立,斧劈刀削一般。拐过第三道弯,在第四段通道的尽头是一面石壁,上有一个“小窗”悄然洞开。“小窗”高80厘米,宽40厘米,梭角分明,似经人工雕凿。窗口右侧竖立着一块尖尖的石头,似一把利剑,给人以震慑之感。“小窗”里面第四道拐弯处,是一米多深的“小井”。很多来访者都是被“小窗”拒之窗外的:身体太胖者难过此关,身材苗条者过此关也需讲究方法,得斜侧着身体,向后倒退,然后落入井中,弄不好很容易闪腰或被卡在洞口动弹不得,霎那间,一种恐惧感便会油然而生。

据资料记载,小井左侧是禁地“鬼门关”:“一块岩壁,镶在两块巨岩中间,一道三寸宽的裂缝从上空延伸下来,将近地面时形成一个三角洞口,高不盈尺,宽仅九寸”。传说当年樵夫斧劈此洞口,钻了进去,竟一直走到渤海边。不巧,扁担却被海水漂去,直漂到烟台市芝罘区东北部海域附近,化为一岛名曰“扁担”。据说,扁担岛东侧的崆峒岛绝壁之下的大洞,就是扁担从渤海漂来时撞击而成的。其实,“小井”左侧的底部,倒有一个直通“大井”所在洞庭的低矮通道,但很短,洞口太低,人爬不过去,这与想像中的“鬼门关”大相径庭。传说在“鬼门关”口还有两窄道:“卧地匍匐爬行可另入一洞天。穿行窄道时,贴耳石壁,常能听到乐声,或吹、或击、或弹、或歌,集成雅乐,仿佛入于仙境。不知乐从何来。入洞,见有亭石突兀,水滴石穿,成大、小、深、浅数十小洞,滴水再入其中,于是乐声四起,人称‘八仙奏乐’”。这样的窄道也没找到,只是在小井右侧有一往北的窄道,但见在洞内不远处又向左拐了弯,不知内部有什么奥秘。像这样宽几十厘米、人根本进不去的小巷道,在赫然井中至少还有两处,分别位于“小井”之前的大通道内和“大井”底部。显然,为了增加洞穴神秘度,产生吸引力,相关文章在描写赫然井时,多处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方法。“小井”前方是一个约五六平方米的洞庭,高达十几米。从“小井”上行约五六步,眼前石壁顶部画了一个骷颅头图案,让人一惊。笔者曾在向导的帮助下,沿此石壁往上攀爬,发现上面并无通道可行。从洞庭左上角向右拐过二道弯,又出现一长4米的第二个洞庭。右侧有一巨石前低后高,似一水牛,卧于溪边饮水。其左侧下面有一块石头高不过尺,可想象为牧童的脸庞,五官依稀可见。

在第二洞庭的左前方,险壁之下,便是深约4米、幽暗阴森的“大井”。该井状如棱锥,壁如刀削,无阶可攀。笔者趴在井口边上仔细聆听,并没听到传说中那种所谓似海上轮船汽笛声所发出的轰鸣声,也没有听到类似于海浪撞击岩石所发出的拍岸声。用手触摸,井壁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由此断定,“大井”底部有可能通往更深的山体内部。

林梦榆在“十景”诗之一的《赫井归云》一诗文中写到:“井名赫然,莫测其浅深,或谓与海相通,或然与山雨初晴时,井口白云蓊蓊而没卷之,则退藏于密,吾于是乎有感:‘岭外有归云,纷纷沈井底。直将作雨心,囊括深山里。绣文而锦章,潜藏聊复尔。大地用甘霖,再为苍生起。’”对此,我甚感困惑:是什么力量将白云吸入井底?除非赫然井内外有空气压差,导致空气流动,才会出现这种“归云”现象,而我在“大井”旁边感觉潮气扑面,却类似于“吐云”的现象。“大井”是探赫然井中继“小窗”之后的第二道险关,仅能容一人直上直下。据老人讲,“井底东南隅一狭道,直通渤海,凡人莫可进入,里面却有游人遗迹。传闻光绪年间,镇江有一好事者,慕名而来,于一狭道放一只老猫,后面拴一细绳,三十余米不到尽头。另外,井底西南有一洞,形似螃蟹,说是东海通往人间的咽喉要道,龙王派螃蟹将军镇守此地。后来海水退去,要道兵撤。”笔者前后共下过三次“大井”。第一次下井之前曾两次探访赫然井未果,眼看就要见证奇迹了,忍不住心跳都加快了。三次下井考察,最终确定:井底东南角有一不深的洞口,很小;井底北侧有一条三角形狭道,高约50厘米,里面有不少碎石块。趴下身子往里看,发现狭道内在不远处又向右拐了弯。在狭道的石壁上,和赫然井其它地方一样,刻画有“到此一游”之字样。所谓“凡人莫可进入,里面却有游人遗迹”的说法,一般是指这个通道。听向导讲,赫然井中的“大井”原本不止这么深,是由于被游人扔石头填充后变浅了。考察发现,此说夸张了。北侧这条狭道的深度尽管不可预测,但那些刻画文字的位置都在伸长胳臂所能触及的部位。如果说进入“大井”算第七道弯,而“大井”底部的这第八道弯无论如何是进不去了。

传说,当年那位樵夫从渤海边提着水返回时走错了路径,从方山南坡的“媳妇洞”走了出来。笔者一直感觉“媳妇洞”这个名字蹊跷,却无缘探访。三年前,在乔家村村民孙尚礼的向导下,我终于找到了隐藏于方山南坡圣水庵(又称神水庵)上面乱石中的“媳妇洞”。“媳妇洞”洞口被枝叶掩盖,从外表看一点不起眼。但爬进去时,发现两侧又各有一耳洞,向北延伸达数米,宽敞且避风。圣水庵在老辈子的栖霞县相当有名。当年这里香火甚旺,不少城里的官员和富人都来此烧香拜佛。据说大旱之年,来此求雨也十分灵验。当年,很多大姑娘小媳妇也经常来此祈愿。传说庙里的恶僧曾将来此烧香求佛的年轻媳妇或姑娘强行拉到上面的山洞中糟蹋,“媳妇洞”因此得名。想不到这样一个“洞天福地”,却被恶人利用,成为了作恶的场所。

探索无止境谁筑石龙阵

我与方山赫然井结缘,源于《烟台四季游》一书的介绍。这些埋没于荒烟蔓草中神秘的景观,一直让我魂牵梦绕,时常有探险寻觅的冲动。二十多年来,我曾独自或结伴六上方山,有三次由于各种原因探访未果。记得有一次单独行动,下起了小雨,我一个人在荆棘丛生的崖壁上寻找了两个多小时,没找到洞口,还险将一串钥匙遗失山中。

在方山顶上,我还见到四周分布着清末乡民为了抵抗捻军而垒砌的围子墙,另有几十条长达数十乃至百米的石墙和一些石堆。有关人士考证撰文指出,方山曾是我国远古东方一个祭天的中心,这些石围墙及石堆是一些祭祀建筑群,它们构成了一座庞大的石龙阵,是中国远古祭天文化和龙图腾文化的珍贵遗迹。但笔者走访方山南麓乔家村的村民,他们却说这不过是上世纪蚕场建场时为生产需要,专门组织人对山顶上的石块进行清理、堆积而成的。石龙阵的形成,个中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不管什么原因形成,作为历史遗迹这些石龙阵亟待加强管理和保护,以避免遭受人为破坏。

隐藏在悬崖石缝中的赫然井洞口

阴森森的“大井”内部

远望方山

新闻推荐

2019年第一季度“烟台好人”评选出28名候选人

为充分发挥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2019年第一季度“烟...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