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收官烟台非遗展观众井喷 日均观展人数近2000人次

烟台晚报 2018-10-08 06:44 大字

本报讯(YMG记者杨健通讯员王淼)昨天是“十一”黄金周最后一天,由烟台文广新局主办,烟台市文化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迎来市民逛展高峰。据馆方统计,昨日观展人数接近2500人次,“十一”期间日均观展人数近2000人次,市民纷纷向传承人求教学习,了解项目的历史传承及文化传承。

“四十多年前,我还经常能听到‘炉匠\’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那时候家里有个瓷盆、瓷碗、茶壶之类漏了或者摔坏了,都得找人家‘打补丁\’、锔起来,现在生活好了,也不用那些传统材料的家什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当年炉匠的手艺。”昨日上午,在非遗展胶东传统锔艺展位,市民吕春红看着传承人李勇展示非遗技艺打开了话匣子。

李勇告诉记者,胶东锔瓷技艺,博采众家所长,又有自己的特殊技艺,一名锔匠往往身配“三钻”乃至“四钻”,即皮钻、弓钻、砣钻和锔锅钻。根据修复器物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金刚钻,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干活一把钻”的局限性。“胶东的锔瓷行当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济物利人乘造化,弥缝补缺代天工\’,粗活可以修补寻常人家使用的盆、缸、锅等生活用具,细活可以修补精致的瓷器或紫砂壶等,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炉匠\’这个行当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敝帚自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却不能丢。”

在烟台绒绣展位,不少市民对着一只金丝猴形象的绒绣作品啧啧称奇,虽然并非活生生的动物,但比例与真猴相若的绒绣作品,不但将猴子毛发由浅变深、由密转疏的层次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猴子眼中也尽是灵气,完全是一只抓耳挠腮的“美猴王”。传承人周志娟介绍说,绒绣将人物、风景、动物等比例放大后,要和照片或原图完全一致,不能有丝毫的出入,而绣制过程中,不但要讲求针法的准确性,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根基,懂得透视、明暗、光影。一幅好的绒绣作品,既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又要色调协调、形象逼真,即便是熟手,做一幅90厘米见方的作品,往往也要花掉几个月时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烟台绒绣是烟台市独具特色的一项罕见民间手工艺,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绣出各种图案的生活日用品或艺术欣赏品。绒绣虽为舶来品,但在胶东大地上经过120多年传统文化洗礼,将我国传统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面貌。工艺针法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60多种,毛线色彩已达到2000余种。

而在栖霞棒槌花边展位,不少市民也被传承人邹汉珍“指尖上的功夫”迷住了:10多个小棒槌在她的指间上下翻飞,还没等到人们看清食指和中指间的棒槌发生了怎样的移动,无名指和小指间的另外几个棒槌又迅速跟上,一秒之间,至少5-6个小棒槌上缠绕的棉线已经先后扭绞、缠结,一段花边也已经静静地躺在了草垫上。

记者从市文化馆了解到,本次“非遗”文化展自9月30日开展后历时10天,着重营造场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展示“活态非遗”,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采用“一馆多点”的办会形式,通过展览、体验、展演三大板块,力求全方位展现烟台市的非遗保护成果。市民在展览期间,可以亲身体验各非遗项目的不同魅力。

新闻推荐

烟台周边美景让你嗨翻天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又恰逢国庆7天小长假,不出去逛逛怎能对得起那早已蠢蠢欲动的玩心呢?长途跋涉难免车马劳顿,除了到处堵堵...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