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古而不泥 ——张洽的《山水图》

天水晚报 2018-09-25 11:20 大字

张洽(1718—1799),字月川、玉川,号在阳、青箬古渔、惺石老人、圆光道士,江苏苏州人,一作常州人,一作浙江人。乾隆时期正是山水画界“四王”风格弥漫之时,且有“王派实有左右画界之势力”(近代陈师曾语)的评价。究其缘由,乃“清初入关,提倡风雅,粉饰太平,诏原祁供奉内廷,鉴定书画,刊《佩文斋书画谱》,于是‘四王\’势力大盛”。又因王时敏、王鉴等人生于明清之际,若追溯其渊源所在,必要回至明时。结合清代山水画承继明末遗风的特点,故而可推知当时“四王”的风格多受“元四家”之影响。鉴于“四王”在清代山水画界的地位与影响力,清代画家对“元四家”尤为推崇。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据史料记载:“张洽,善山水,得其叔张宗苍法。中年游藩邸,纵观珍秘,晚则契心禅院,一写性灵,结庐栖霞山侧,曰‘幽居\’。有自写《嵩山图》,为平生最得意笔。”由此可知,张洽为清代宫廷画家张宗苍之侄,宋代理学大师张载世孙,颇有家学渊源。他的山水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张宗苍的影响。张宗苍作为供奉于乾隆内廷的画家,山水画风格在摹古的同时,还受到“四王”的很大影响,并为麓台一派之佼佼者。张宗苍的绘画作品不只是对一种风格的再现,而是对多种风格的融汇。张洽将张宗苍这种融会贯通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张洽《山水图》就是典型的风格融汇的作品。此作为纸本墨笔,纵60厘米、横32.5厘米。画家在画面右上角自题:“乾隆庚辰嘉平月写。青箬古渔张洽。”钤“玉川小稳”白文印。由此可知,此画应为画家42岁时所作。画家以平远法作一江两岸式构图。近景绘矮坡平岸,茂树成林,水榭临溪。此景虽有亭榭依水傍石,小路蜿蜒隐入林间,但空无一人,突显出画面的空寂之感。随着画面的深入,烟江浩渺,远山连绵。远景处,山石之上块垒堆积,矮木疏林穿插其中,溪流在山石间潺潺流淌。一茅草房舍在山下平坦处清晰可见,老树斜枝立于周侧,附近空无人烟,幽僻恬静之气跃然纸上。画家仿佛在此营造出一个时光骤停、独立于世的结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幅作品中,画家以倪瓒的风格为基调来表现幽寂静雅的空间氛围,但似是要与传统的摹古之风有别。一方面,画家在皴法上的选择并不单一,而是根据不同的景色布局选择相应的皴法。如在近景处,画家对山石的勾画多是以披麻皴为主,对远景水边石块的刻画则是以折带皴为主,而画中最高峰又是以米点皴进行表现。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整幅作品的绘画语言显得丰富而不单调。此外,短促交错的披麻皴、成排的苔点、干擦模糊边界的块垒,清晰地展现出张洽承袭了王原祁对倪云林风格的诠释。另一方面,受清代烟客山水画“笔致圆韵,干湿互用,秀润之气溢于纸墨”(陈师曾语)特点的影响,画家在干墨枯笔的基础上加入淡墨进行融合。这集中体现在画家对树木的刻画上——以干墨枯笔勾画,再以淡墨进行填充,最后以浓墨提点,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神气毕现、葱蔚可观的景象。同时,画家沿袭了麓台一派笔法苍劲、气味高淡的风格,用笔沉着,山石皴法以干笔积累,以干笔浓淡墨相交的技法来达到对笔法的控制。

张洽对前景坡石、斜出的清瘦树枝的描绘,以及对技法的选择和空寂静雅氛围的营造等,使此作乍观之下颇有倪瓒之风格。但画家以严谨的画法以及对古人技法的穿插融合,使得此作在充满前人痕迹的同时,又独具自身风格的烙印。张洽摹古却又可自成面目,实属难得。

新闻推荐

上半年烟台市筛查3万余例新生儿 有76例被确诊为遗传代谢性疾病

YMG记者唐寿锐通讯员叶杏守林国杰摄影报道烟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是烟台市唯一新生儿疾病...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