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过上百次侦察任务的史德荣,退伍后带领村民“奔小康” “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烟台日报 2018-06-30 09:40 大字

“兵,我还没当够,国家需要我,我仍义不容辞。”93岁高龄的建国前老党员史德荣回忆起当初,信念未变。昨日,记者走进栖霞市官道镇邢家阁村,在史德荣老人的口述下,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法摘下的“勋章”1945年,19岁的史德荣在亲身经历敌人对身边村民的杀害之后,毅然参军。勇敢、灵活、服从命令的他很快被安排到侦察连,担任侦察任务。“侦察兵的任务,就是要摸清敌人的战略布局,搞清楚他们准备怎么打,让我方有相应的应对和进攻措施。”年岁已高的史德荣虽然口齿有些不清,但思维依然清晰。“那时候侦察员可不好当,很危险,需要到敌方阵地去抓‘舌头\’,常常是有去无回。”危险,但不惧怕。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史德荣跟随部队从栖霞出发,到蓬莱、莱阳、招远、长岛等多地执行任务。

执行任务的脚印踏遍胶东半岛,正如现在史德荣老人脸颊上深浅不一的皱纹,每一条都记录着他视死如归奔赴战场的过往。“我19岁就参军了,一个大字不识,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我绝对不打折扣的完成。”老人双手颤抖,但眼神坚定。虽然侦察兵的“战场”不在前线,但“当兵作战,哪里都是前线。”老人说。

据史德荣老人回忆,有一次在蓬莱执行任务时,当日突降暴雨。在返回途中,史德荣及战友被20多名敌军发现。史德荣带领战友立即撤退。但寡不敌众,这位战友倒在了枪林弹雨中。史德荣左臂中弹,筋断裂,死里逃生。“我还救过我们营长的命。”说到兴致处,老人满脸堆笑。在一次执行特别任务中,史德荣作为侦查班班长和几位战友成功围堵了敌军连长等多人。敌方连长负隅顽抗,将枪口指向史德荣的营长,史德荣冲上前将其击毙。“虽然没抓到活的,但救了战友,还缴获了他们的冲锋枪、匣子枪,立了大功。”参军期间,史德荣共获得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46年,骁勇善战的史德荣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1951年,史德荣所在部队驻扎长岛。夜间,国民党军的飞机对驻扎地进行轰炸,还在熟睡的史德荣被弹片击中头部,而弹片至今没有取出,成为一枚无法摘下的“勋章”。在医院修养一年,由于弹片的原因,史德荣时常会晕倒在病床。不久后,执行过上百次侦察任务的史德荣,光荣退伍回乡养伤。带领村民“奔小康”如果上战场,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稳日子”而做出的选择,那么“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则是在和平年代,史德荣对自己的信仰标记下的“批注”。

解放后,史德荣回到官道镇邢家阁村,继续建功立业,为党和人民做贡献。1962年,史德荣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50多名青壮劳力、入党积极分子到龙门口村修建干渠。“有了水,庄稼才能灌溉,老百姓的粮食才能卖上好价钱。”在经过数个日夜操劳后,最终建成了现在的龙门口水库,既方便灌溉,又成为栖霞重要的水源地。

修了水库,闲不下来的史德荣又组织村民整地200亩,种粮田,让村民有了收入来源,成为周边地区学习的典范。为方便群众生产,他还组织村民历时一年多修建了一处20亩的水塘。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史德荣夙夜在公,奉献了整整18个年头,深受群众们的爱戴和拥护。提起他,村民无人不竖大拇指,称赞他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回看史德荣老人的一生,1926年出生,1945年参军,1946年10月入党,1962年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奔小康”。从参加革命到和平解放年代,他一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格要求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YMG记者慕溯实习生方策通讯员徐腾柳孟琦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拉练马石山

徐源和上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政府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那时,全国上下都在秣马厉兵,做着早打、大打...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