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薪火传,四代行医传美德 金门路街道孙永显以传统文化弘扬中医国粹,出版20余部专著

半岛都市报 2018-05-11 06:42 大字

孙永显[德润金门]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韩英子

在金门路街道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一家四代行医。近日,半岛记者有幸采访到中医世家第三代传人,今年66岁的名中医孙永显。经过近50年的潜心学习与研究,孙永显将传统医学与传统书画艺术创新性跨界结合,并主编绘图翻译出版了《经络考辩》《经络循行穴位彩色挂图》《临床实用针灸穴位图册》《兰亭序200字笔法解析》等20余部中医针灸及书法剪纸专著。并受邀参加大型针灸工具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的编写、特约编辑和绘图工作(该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中医世家传承医学经典

1952年,孙永显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孙永显的爷爷孙瑞伍是职业大夫,上世纪初在烟台栖霞桃村创办“务本堂”中医药铺,善治各种疾病,临床之余笔耕不辍,荟萃历代名医医案和自己行医60余年临床经验,著《医学精华》10卷。孙永显父亲孙昭勲善治内科、妇科杂病,著《医集录》《集要》各6卷。

作为第三代中医学传承人,受家庭影响,上世纪60年代,孙永显就跟着爷爷出诊,帮爷爷抄药方。据孙永显介绍,他从小就对写字画画感兴趣,小学在市少年宫学过美术,当时一边学医,一边学画,尤其喜爱中医针灸、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

在长期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孙永显体会到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与科学性。中医把整个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作为人体非常重要的经络系统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突出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方便学习,1976年初,孙永显综合家中所有有关书籍和教材,以线描形式绘制完成了一套包括经络系统所有内容的经络系统循行分布图共20幅。1987年8月,孙永显根据近两万字的文字考证,在青顺利完成了20幅整开彩色经络系统示意图,并全部译成英文文字说明。这套汉英对照彩图,在世界上首次把经络系统全部内容(脏腑、经脉、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经穴)分别展现在每一条经脉图上,清晰地展现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刚考上研究生时,孩子只有8个多月,但是妻子特别支持我去读研深造,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打理家里大小事情。”孙永显说道,研究生期间,他做的科研课题《经络系统示意图》及文字说明《经络图考》通过湖北省教委主持的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获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988年6月,孙永显硕士毕业后来到青岛疗养院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和研究工作。

跨界重绘《外台秘要十二人图》

“经络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针灸、推拿的基础。自古以来,大家对经络、穴位的说法不同。据孙永显介绍,为普及经络方面的知识,1989年,孙永显出版《经络考辨》。因为有绘画基础,1998年5月,孙永显主编、翻译、绘制的《经络循行、穴位彩色挂图》出版。1992年又通过将中医经络绘图与书法、绘画跨界融合,重新绘制《外台秘要十二人图》。

据了解,十二人经穴图来源于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名医王焘编著的一部著名中医方书《外台秘要方》。其中的十二人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把356个经穴分属于十二经脉并按经排列绘制出十二经脉分经图的重要文献。据史料记载,以前只有正、侧、背三面图,可惜原图早失。1992年,孙永显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现存最早的宋代版本及唐朝度量衡、人物服饰形象等,对十二人图进行了重绘工作,重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十二人经穴图,并首次在经络穴位图中采用了女性形象,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被收录到《中国针灸史图鉴》一书中。2007年以来,孙永显又对原重绘图进行了修改重绘。

将举办个人针灸书画展

据了解,孙永显的妻子自小学中医,已行医30多年。女儿孙立言,从小对中医特别感兴趣,2011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硕士,2014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擅长中医针灸、妇科、儿科等。现在,孙永显还是金门路街道4S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经常进社区开展中医咨询等义务服务。

为普及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树立文化自信,孙永显还将与金门路街道社区合作举办120幅作品的个人书画展。个展内容包含了中医中药、针灸经络、养生治未病、京剧人物、敦煌舞蹈剪纸设计、传统书法、国画等。“这些作品中还有我大约16岁时临摹的部分连环画《白毛女》,我们要给后代留下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孙永显说道。

新闻推荐

继承红色基因提升应急能力, 只楚街道民兵应急排“内外兼修”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付一洲)“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近日,在从只楚驶向栖霞英灵山的大巴车上,只楚园(街道)的民兵应急排队员们唱着军歌,在车上,有参观经历的老同志向新...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