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花饽饽” 青年守艺人张华逐梦传统民俗

烟台日报 2018-05-10 09:28 大字

“这些花饽饽是我花了20多天创作的。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嘛,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另一方面致敬改革开放,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张华愉快地谈起创作初衷。

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作为反映胶东地区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的一种艺术样式,胶东花饽饽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习俗与精神寄托。经过一代代“守艺人”的传承创新,如今的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审美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增强。34岁的张华就是胶东花饽饽最年轻的“守艺人”之一。她出生于栖霞,因为家里世代出“巧手”,让她从小就耳濡目染,爱上了胶东花饽饽这一传统民俗。从11岁起,张华在奶奶、姑姑手把手的传授下,开始尝试学习花饽饽的制作工艺,并慢慢被这一传统的民俗魅力所感染。“刚开始学习‘塑形\’时遇到了不少挫折,有时候光学揉一块面我就能揉一天。再后来学习制作饽饽上的装饰,为了研究一朵花绽放的姿态,也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张华回忆道,“想要把饽饽做得美观、有艺术感,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花饽饽技艺全凭双手,需要十足的耐心、细心与恒心。“虽然刚开始学习和练习的过程是枯燥的,但你要慢慢从中找到乐趣,用心做出自己的作品,这其实是个特别让人有成就感的过程。”张华说。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和探索,张华逐渐将创作花饽饽从兴趣爱好发展成自己人生的一份专职事业,并创办了一家饽饽面塑艺术坊。“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艺术坊开办,让张华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也让她在烟台小有名气,被社区邻里亲切地成为“民间巧媳妇”。张华的花饽饽以神似、形美著称,她对于花鸟虫鱼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秉承传统韵味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创新,让观赏和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生活中她心底细腻,善于观察各种美的事物,激发创造力,用灵巧的双手把柔软的面团塑造的活灵活现,让不同类型的作品各具特色。她的代表作“仙人祝寿”,融入了松鹤、“仙人祝寿”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寓意“松鹤长岁月,鹤语寄春秋”;代表作“喜结良缘”,由七种颜色的花饽饽组成,用“双狮戏球”祝福有情人喜结良缘,石榴寓意“早生贵子”,一对鱼儿祝福有情人生活幸福美满;代表作“相守一生”,由四种颜色四种果实的饽饽组成,颜色代表季节,果实代表收获,寓意每个季节都是硕果累累,代表恋人相遇相识、相恋相守的美丽过程。“我现在创作的花饽饽主要有两大品类,一类是面粉发酵蒸制出来的最传统的饽饽,另一类是在面粉上加上色彩做出艺术型花鸟人物,风干不霉、不裂、不变形,可以长期保存,用来观赏。”张华告诉记者。这种“不会坏的花饽饽”,将特殊工艺和材质“融”进面团,让喜欢花饽饽的百姓能把花饽饽当成艺术品,放到家里观赏一辈子。此外,张华还创新地将传统面食和果蔬汁完美结合,制作出了可食用的彩色饽饽。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她还结合外国友人的习俗,做出了顺应节日的“蛋糕饽饽”,让大家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弘扬了烟台传统民俗的魅力。未来,张华最大的梦想就是继续在传承中创新胶东花饽饽的表现形式,做出具有独立个性和风格的作品。胶东花饽饽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传承胶东花饽饽技艺,让更多的青少年喜欢上这一传统民俗,张华不辞辛苦,一有机会就到开发区各个小学的艺术课堂上,为孩子们授课。“老师你下次什么时候来?”“老师你慢点讲……”让张华没想到的是,许多小学生对制作花饽饽兴趣十分浓厚。看着孩子们亲手创作的花饽饽小作品,让她对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充满了动力。张华表示:“让胶东花饽饽‘活起来\’、传下去,是我最大的梦想和最光荣的使命。未来的传承之路还很长,我愿尽我所能更专注地钻研、创新和发展这一传统民俗,让花饽饽的美感染更多年轻人。”YMG记者钟嘉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栖霞市凤翔小学举行采摘实践活动

本报讯(YMG记者徐志春通讯员车美丽)栖霞市凤翔小学日前组织五年级师生与家长代表150余人一起走进草庵村实践基地,进行了参观研学、采摘劳动实践活动。参观之余,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了草莓...

栖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