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心“点亮”精彩人生, ———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校长王在义谈孝道教育

烟台晚报 2018-04-11 10:16 大字

YMG记者于禛祎徐志春摄影报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孝道一直在人们的心中代代传承,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孩子有一颗孝心,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越走越精彩。为让学生接受“孝道文化”熏陶,了解孝道文化,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处处彰显孝道文化,时时渗透孝道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爱老敬老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让校园开满“孝道之花”。

桃村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烟台市小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小学教学工作示范校、烟台市常规管理示范校、烟台市少先队雏鹰大队、栖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校园文化阵地营造浓浓孝道氛围

“孝情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关键是要把它唤醒,让孩子感受到身边的孝道,必须从校园文化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孝道。”日前,记者来到桃村中心小学,学校的走廊、宣传栏随处可感受到孝道氛围,一张张孝道之星评选榜单、教师孝德榜单,一阵阵朗朗的《孝道三字经》诵读声,让孝道文化“扑鼻而来”。

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校长王在义向记者介绍,学校自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以来,始终坚持“重孝道教育,促孝行养成”宗旨,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孝顺心,表达孝敬情,其中建设校园文化,让孝道氛围凸显出来,就是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身处在浓郁的孝道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空间布置了一个个宣传阵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让孩子置身其中,时刻受到孝道教育的熏陶和浸润。

除了校园文化,学校还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加强孝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特色课程推动孝道教育,形成特色文化,促进学生成长。学校组织全体班主任老师,反复学习研究,领会孝道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最终在《国学经典诵读》第五章孝悌篇以“《孝经》二章”“孝行贵诚笃”“《弟子规》节选”“怀桔遗亲”四大板块呈现。在传统文化课上,老师多采用经典诵读、模拟故事场景、自己心得演讲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孝情,指导学生的孝行,并且家校联动,让孩子充分实践,把对父母的爱回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教师再通过孝道主题总结课,引导学生倾吐心声,升华情感,从而使行为成为习惯和美德的积淀;同时,还根据学校孝道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督促学生时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在“孝道长廊”里,近期评选出的“孝道之星”“教师孝德榜”的榜单格外醒目,上面用图文并茂的喷绘展示着每一位上榜师生的生动事迹,吸引学生驻足观赏、学习。“像孝道之星的评比活动,是从每一个班级推选‘小孝星\’开始,学校组织这些小孝星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向全校师生演讲自己的孝道事迹,全校评选‘孝道之星\’34名。学校还为孩子设立了‘美德少年\’的评选,在班级层面上,每学期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同伴评、老师评、家长评,并把评比结果在学校的光荣册上公布。”王在义说,评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社会成效显著。

为巩固孝道教育,在每个学期里,学校都定期组织学生将开展孝道教育的实践情况进行汇总,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发放到每一个学生和家庭的手中,以此辐射孝道活动的影响力。同时,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大力宣传学校的孝道教育,并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并结合时代的需求,向家长提出孝道教育的要求,让他们也参与到学校孝道教育的行列,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整体向上的氛围。

多彩活动让孝道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是根,行动是本,孩子们的孝行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化,孝情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升华。为此,学校抓住教育中的每一个契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大队部三个核心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整合联动,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孝道”实践活动的巨轮。“在活动策划上,我们抓住每个与孝道有关的节日开展亲情活动,比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等,不仅让孩子记住了节日的传统,更让孩子将孝道落实到行动上。”母亲节这天,学校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献给母亲的“爱心作业”,然后大队部进行统计整合,列出菜单,供学生自我选择和实施,老师们进行跟踪调查。从绝大多数母亲的反映来看,活动效果很好,也受到了父母的一致欢迎。在感恩节,学校听取学生的建议,进行“感动一瞬间”画画比赛。学生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一幕幕情景。通过活动,学生觉得生活中到处有恩,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同学之恩、党之恩、国之恩、社会之恩……通过活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他们觉得应该不忘知遇之恩、关爱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

除了重点节日外,学校也利用好假日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人,构成了以孝亲敬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我们根据这一思想,拓展我们的孝道教育的外延。”王在义说,孝道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更是一种奉献关爱的精神,为此,每年学雷锋日、重阳节前后,以四五年级小孝星、优秀学生为活动主体,走进栖霞市社会福利中心,以孝道志愿小队为组织形式,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组织开展了“童心映晚霞,孝道暖夕阳”的“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孝道志愿小队队员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给老人精神上带来快乐。

“我们每个班级还结合班队活动,开展孝道主题活动,我们组织全校的中队辅导员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中队主题观摩活动。每一个中队都有明确的主题,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各个中队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甚至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开展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学校还利用一年一度的“经典诵读”读书月活动,学生自编自演,诵读孝道经典,还举办了“孝道故事大家讲”“孝道故事大家画”、孝道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学生的孝道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升华。

创新孝道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师生品质素养

为了更好地让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成形,学校创建了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即主题活动—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其中,主题活动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进行系列化孝道教育;学科渗透以课堂教学为辅助,学科教学渗透孝道教育;环境熏陶以“忠孝达天下,礼仪走四方”主题校园文化为熏陶,潜移默化影响;习惯养成以家庭、学校、社会为平台,以制度约束,强化行为习惯为保障,敦促学生养成行孝意识。“我们还创建了‘目标中心,评价中学\’的孝道教育模式。”王在义向记者介绍,该孝道教育模式以“孝行目标—孝行教学—孝行反馈—孝行矫正—孝行评价”为主线开展,简称目标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反馈”和“矫正”。这个反馈既是学生给教师、家长的反馈,也是教师、家长给学生的反馈。前者的反馈有利于改进矫正教师、家长的“教”;后者的反馈有利于改进矫正学生的“学”。因此,反馈必须伴随着矫正,矫正与否又需要新的反馈。反馈和评价,既包含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也包含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建立在教师(家长)自评、学生自评、他评的基础上。

此外,学校还打造了“忠孝达天下,礼仪走四方”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完善了主题长廊文化墙,校园处处都浸润着孝道文化,在环境中渗透孝道教育;建构了学生“孝道之星”的评选基本标准和基本办法,极大鼓舞了师生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奉献教育的热情。

实施孝道教育和教育模式的最大成果就是师生的品质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现在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的学生在家善解人意,在校文明宽容,在社会尊老爱幼,这也是对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最好肯定。”王在义说,开展孝道教育后,学校接收到了很多反馈,有的家长说看到了孩子的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很欣慰;有的家长说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信感动不已;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现在懂得尊重父母了……在学校期间,孩子们懂得与老师、同学平等相处,学会了原谅、包容,孝道教育前后相比,违纪现象减少许多,成绩进步者明显增多。在社会上,同学们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节假日到社区做环保宣传,帮助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捡白色垃圾,到养老院为老人义务服务等,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不仅是孩子们的进步,教师队伍也如沐春风。在孝道教育中,需要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教师教育思想得到较大改进。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了各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能够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老师,他们对孝道教育理念领悟深透;设计并开展了诸多有吸引力和教育力的活动,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推荐

关于2018年第一季度 “烟台好人”评选结果的公示

(上接第三版)李淑芳李淑芳,女,1969年生,栖霞市庄园街道十里铺村村民。2002年丈夫范万壮因车祸高位截瘫,看到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和6岁儿子的艰辛,起初她不打算改嫁,后来在大伯哥和邻居的劝说下同意改...

栖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